大赢家彩票邀请码,万象城娱乐awc777,金博宝188,大发彩票地址,ag线上平台,快三注册,ku娱乐官网登录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劇情介紹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是由烏爾善執(zhí)導,冉平編劇,費翔,李雪健,黃渤,于適,陳牧馳,娜等明星主演的戰(zhàn)爭,電影。

封神第一部:天寒地凍,朝歌風云變幻莫測。大商二王子殷壽(費翔飾)率領自己親手訓練的精銳質子旅和強大的殷商大軍,踏上了征討冀州叛亂的冒險之旅。然而,他們卻無意中解開了軒轅墳中妖狐的封印。這只妖狐附身在蘇護之女妲己(娜然飾)的身上,被殷壽帶回朝歌,奉獻給了父王和王兄。在一場夜宴上,大王子陷入了瘋狂的迷惑之中,竟然拔劍弒殺了自己的父親。這一事件之后,殷壽繼承了王位,但他也被迫做出了自焚祭天的決定。與此同時,昆侖仙人姜子牙(黃渤飾)帶著封神榜下山,開始尋找能夠拯救蒼生的共主。在朝歌期間,他意識到殷壽的殘暴和邪惡,于是匆匆離開了。與此同時,曾經(jīng)將殷壽視為明君的王子殷郊(陳牧馳飾)和西伯侯質子姬發(fā)(于適飾)也發(fā)現(xiàn)了商王的私欲和妲己的詭異之處。陰云密布的朝歌即將掀起一場血雨腥風的戰(zhàn)爭……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別名:封神第一部,封神三部曲1,封神演義系列·龍之戰(zhàn),封神三部曲之妖亂國殤,CreationoftheGodsⅠ:KingdomofStorms,CreationoftheGodsⅠ,于2023-07-21上映,制片國家/地區(qū)為中國大陸。總集數(shù)1集,語言對白普通話,最新狀態(tài)高清。該電影評分7.8分,評分人數(shù)12814人。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演員表

  • 西伯侯姬昌

    李雪健 飾演

     

  • 姜子牙

    黃渤 飾演

     

  • 商王殷壽

    費翔 飾演

     

  • 元始天尊

    陳坤 飾演

     

  • 申公豹

    夏雨 飾演

     

  • 姜王后

    袁泉 飾演

     

  • 伯邑考

    楊玏 飾演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評論

同類型電影

  • 更新TC

    碟中諜8:最終清算

    湯姆·克魯斯,海莉·阿特維爾,文·瑞姆斯,西蒙·佩吉,埃塞·莫拉雷斯,龐·克萊門捷夫,亨利·科澤尼,霍特·麥克卡蘭尼,珍妮·麥克蒂爾,尼克·奧弗曼,漢娜·沃丁厄姆,特拉梅爾·提爾曼,安吉拉·貝塞特,謝伊·惠格姆,格雷格·泰山·戴維斯,查爾斯·帕內爾,馬克·加蒂斯,羅爾夫·薩克森,露西·圖盧加魯克

  • 更新HD

    向陽·花

    趙麗穎,蘭西雅,啜妮,王菊,程瀟,王嘯宇,錢漪

  • 更新TC

    星際寶貝史迪奇

    瑪雅·凱洛哈,克里斯·桑德斯,西德尼·阿古頓,比利·馬格努森,蒂亞·卡雷爾,漢娜·沃丁厄姆,考特尼·萬斯,扎克·加利凡納基斯,艾米·希爾,凱波·杜多伊特,費斯·費伊,華拉萊·鐘,李截,Darny,Chau,David,Hekili,Kenui,Bell,Celia,Kenney,斯凱勒·拜布爾,克里斯蒂安·楊,Blake,La,Benz,Don,Nahaku

  • 正片

    病毒

    裴斗娜,金倫奭,孫錫久

  • 正片

    直到黎明

    艾拉·魯賓,邁克爾·西米諾,柳智英,敖德薩·阿德隆,瑪雅·米切爾,彼得·斯特曼,貝爾蒙特·卡梅利,威廉·范德維格

  • 完結

    風林火山

    金城武,劉青云,梁家輝,古天樂,高圓圓,鮑起靜,任賢齊,杜德偉,林俊賢,盧冠廷,姜珮瑤,衛(wèi)詩雅,甘國亮,盧海鵬,劉永,吳嘉龍,李元霸,夏韶聲,王德順,程東,黃偉文,狼森,韋羅莎

  • 完結

    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

    肖戰(zhàn),莊達菲,梁家輝,張文昕,巴雅爾圖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影評

6有用

絕不是魔改兩萬字拆解封神第一部:當之無愧的中國神話史詩(729更新)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是一部集動作、戰(zhàn)爭、奇幻和古裝于一體的電影。影片以天寒地凍、殺氣逼人的氛圍為背景,講述了大商二王子殷壽(費翔飾)率領自己親手調教的質子旅和殷商大軍征討叛亂的冀州侯蘇護的故事。然而,他無意中解除了軒轅墳中妖狐的封印。妖狐附身在蘇護之女妲己(娜然飾)的身上,并被殷壽帶回朝歌獻給父王和王兄。在一場夜宴上,大王子陷入了智亂神迷的狀態(tài),最終拔劍弒父。此后,殷壽繼承了王位,但天降災異迫使他做出自焚祭天的決定。與此同時,昆侖仙人姜子牙(黃渤飾)帶著封神榜下山,尋找天下共主,以期拯救蒼生。在朝歌期間,他意識到殷壽的殘暴,于是匆匆逃離。另一方面,曾經(jīng)視殷壽為明主的王子殷郊(陳牧馳飾)和西伯侯質子姬發(fā)(于適飾)也發(fā)現(xiàn)了商王的私欲和妲己的詭異之處。陰云密布的朝歌即將掀起一場血雨腥風的故事即將展開。

先說結論:這就是中國最好的神話史詩電影!

這篇20000字的長文,從劇作角度分析了《封神第一部》的十大成功改編,希望能幫大家更好理解電影,過一個震撼的夏天。

作為一個七歲讀封神演義,二十多年間重讀了無數(shù)遍的原著粉,負責任地說,這部電影絕對不是魔改!相反,它是所有影視改編作品中的第一杰作,一些乍看魔改的段落,其實皆有據(jù)可依,是經(jīng)過仔細研究和取舍的最優(yōu)解。電影的改編非常到位,這個當代視角的新故事堪稱神劇本,從頭到尾嚴絲合縫,起承轉折前后呼應,人物、事件、主題、價值觀的完成度極高,單從劇作角度可以給9分,至于一些朋友說的“生硬”問題,文末會聊到。

首先聲明四點。

第一,這篇分析的原則是“以書證書”,所有分析都從原著來找證據(jù),挑出書里自相矛盾、設定混亂之處,再評價電影改編好在哪里。書里沒寫的不會瞎猜,更不會肆無忌憚腦補,搞一些亂七八糟的陰謀論,無腦黑子和修仙網(wǎng)文愛好者請回避,如果你想杠請拿書來杠,用書中證據(jù)來反駁,禁止大開腦洞,禁止胡編亂造。當然了,總有些黑子和噴子既不會讀原著也不會買票的。

第二,電影依據(jù)的原著有兩本,其一是成書于宋元的《武王伐紂平話》,其二是成書于明代,又經(jīng)過明清文人反復修改增刪,以致于版本眾多的《封神演義》。有一些“原著黨”所謂魔改,其實是沒讀過平話,只看過或也沒仔細看過演義所致。更有甚者,只看過傅藝偉版、溫碧霞版和范某某版電視劇,鬧出很多笑話。最典型的,莫過于認為姜子牙必須仙風道骨,那明顯是受藍天野老先生影響,就好像美國人看到摩根弗里曼等于見了上帝。其實,黃渤版姜子牙非常符合演義中那個“落魄倒霉糟老頭”的描寫,他本就是仙道難成的凡人,哪來的仙風道骨?

第三,這部電影實在命運曲折,來之不易,各位道友看完電影,覺得哪里不好,仔細指出來,認真交流。一部電影,適者自珍,夸也好罵也好都是觀眾權利,但沒看過就開黑的朋友,或自己沒想明白就吐槽的朋友,大可稍微花個三五分鐘再斟酌一下,畢竟人言可畏,流言可恨,謠言可恥。

第四,一部工業(yè)化程度如此之高的電影注定是無比復雜的,評價它的維度同樣也是復雜的,本文只從劇作和改編角度切入,其他諸如服化道、特效、攝影、演技等等不在討論范圍,諸君可另尋相關大神去交流。但有一個必須說清,李雪健老師是明確堅持要原聲出演的,導演也認為這非常符合周文王的形象,最終效果我非常喜歡,他就是周文王的不二人選,如果您因為這個問題就給電影差評或覺得觀影體驗很別扭,那必須罵你一句,懂不懂欣賞啊?

話不多說,開整。

電影的十大改編如下:

一、紂王終于既豐滿又性感

二、妲己不再是紅顏禍水

三、恢復殷郊的主角地位

四、讓姬昌承載故事的核心價值

五、伯邑考一命換一命

六、姬昌食子不知情

七、雷震子是妖非人

八、刪掉黃飛虎

九、比干自愿掏心

十、封神榜與天下共主

番外補丁三篇:

一、封神是否需要尊重原著?封神故事與封神演義故事的區(qū)別在哪里?

二、何為魔改?如何界定改編尺度?

三、電影的真實與歷史的真實

改動一:紂王終于既豐滿又性感

電影將殷壽確立為第一主角,無疑塑造了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一個紂王。用導演的話說,費翔版殷壽“是一個王朝統(tǒng)治者更有說服力的形象,也具備一個反派應有的復雜性,是讓戲劇變得可信的一個重要調整?!?/p>

電影版殷壽在三個方面做了精彩的調整。

一是校正了人物形象。

荀子描述紂王外貌是“長巨姣美,筋力超勁”,司馬遷描繪紂王性格是“資辨捷疾”,分明是人中龍鳳,哪像昏庸無能之人?

演義中紂王形象非?;靵y。他有時聰慧多聞,機敏睿智,敦厚老實,通情達理,能跟云中子坐而論道;有時卻又像個傻子,不分忠奸善惡,不懂人情世故,不具備基本常識,任由妲己擺布。他的外貌形象經(jīng)常前后矛盾,比如妲己曾夸伯邑考“面如滿月,豐姿俊雅”,甚為動心,回頭一看紂王,卻是“大是暗昧,不甚動人,形若枯槁”??墒堑鹊骄攀兀q王大戰(zhàn)天下諸侯,他的外貌形象又變成“戴沖天鳳翅盔,赭黃鎖子甲,甚是勇猛”“神威天縱”“力如三春茂草,越戰(zhàn)越有精神”“刀擺似飛龍,砍將傷軍如雪片,劈諸侯如同兒戲,斬大將鬼哭神驚”,還一刀秒了南伯候鄂順,與前面那個“形若枯槁”的描寫判若兩人。

在中國傳統(tǒng)文藝中,一個亡國之君是不太可能有正面形象的,可史書里的紂王又的確高大英俊,出類拔萃,再怎么抹黑,也還是會留下破綻。之前各版影視作品習慣把紂王朝低能方向寫,因為他越是低能弱智,越容易被妲己操控,妲己的戲份就越多,似乎他們就認為故事會越精彩,結果觀眾仿佛也習慣性地把目光放在妲己身上,忽略了紂王才是“武王伐紂”故事的真正主角。

二是深入刻畫了內心和個性。

演義中的紂王根本沒什么動機,他的王位是靠大臣推薦得來的,自己沒有爭??;當了王之后,他也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一切只是被妲己(包括聞仲)牽著走。這個要被天下人推翻的王,其實根本是一張白紙,一個空洞的虛殼。

電影成功將殷壽塑造成一個殺伐果斷的統(tǒng)帥,一個缺少父愛的二王子,一個要做王者的野心家,一個城府極深的權力控,人物形象非常飽滿。他是一個很脆弱又很缺父愛的人,可又很有野心和能力,壓抑得太久,早晚要爆發(fā)。一直以來,他宣泄壓抑的方式都是不斷討好,對外征戰(zhàn),對內明禮,在父兄和長輩誠意而謙卑。同時,因為得不到真正的父愛,他就干脆熱衷于自己來做父親,憑借一手高超的PUA神技,培養(yǎng)質子,積攢實力,相信就算沒遇到妲己,未來他也一樣會干掉大哥,或者架空大哥。只是他沒想到,原來妲己那么好用,不僅可以幫他謀求權力(父兄不再是阻礙),還能讓他長生不老(那連祖宗和兒子都可以放棄了),再加上一個封神榜(天譴都可以為我所用),他終于可以徹底毫無顧忌,一連串的弒父殺兄,誅妻斬子,欺師滅祖,挑撥離間,枉顧天譴,所有敗壞天理人倫的事兒,一個不落干的利索痛快。一個人要壓抑多深,要多脆弱,才能如此釋放?雖然是反派,看著也挺來勁兒的。

三是重設了亡國之因。

無論平話還是演義,成湯氣數(shù)將盡的起因,都是紂王好色且瀆神,好色這一點在現(xiàn)代基本毫無說服力,而瀆神更是沒什么戲劇沖突好講,二十一世紀了,誰還在乎神的感受?電影重新給了一個理由:敗壞人倫者,必遭天譴。這是任何時代任何文化背景都能理解的永恒禁忌。其實,就連演義開篇那首古風長詩都說,之所以引得“黃天震怒降災毒,若涉大海無淵邊”,并非是紂王好色瀆神,而是他“紊亂朝綱絕倫紀,殺妻誅子信讒言”“郊社不修宗廟廢,奇技淫巧盡心研”,簡單說,天譴是殷壽一手作來的??墒茄萘x進入第一回,作者馬上就忘了古風詩的邏輯關系,又回到了好色瀆神,可能明代的讀者比較喜歡吧。

電影還擺脫了傳統(tǒng)宿命論的束縛。要知道演義里除了紂王和一些凡人,所有具備法術的人、仙、妖,都知道成湯氣數(shù)將盡,而且沒有挽回的余地,結果整個封神之戰(zhàn)似乎更像走個程序,大家來例行公事,誰該死就趕緊去死,誰該渡劫就趕緊下山,那些明知死不了的人就只管往前沖吧,反正你有光環(huán)。于是整部書除了個別凡人,其他人都不拿自己的命當回事,反正死了好歹還是神,不死就是大賺,這樣的價值觀明顯過時,也不適合影視改編。

電影將天譴歸因于殷壽的野心越了界,殺伐太重,招致天譴,心懷惡念,妖孽自至。但又打破了宿命論,只要造孽者能迷途知返,自焚謝天,天譴還可以消失。一切成敗不可預知,殷壽的命運如何(他的確是死定了),全看他在善惡之間如何抉擇(但怎么死、為何而死,是個新的懸念),這比宿命論好太多了。

改動二:妲己終于不再是紅顏禍水

電影中,殷壽攻滅冀州,凡人蘇妲己自殺,意外解除封印的九尾狐趁機附身,跟殷壽回了朝歌。她要報殷壽解封之恩,自愿幫殷壽實現(xiàn)隱藏在心中的欲望——弒父殺兄、奪取王位、長生不老。姜子牙說:心懷惡念,妖孽自至。不是狐妖魅惑了殷壽,而是殷壽的惡念招來狐妖相助,殷壽才是萬惡之源,這個改動為殷壽正名,也洗去了狐妖蘇妲己紅顏禍水的污名。

其實,只要稍微細讀演義就能發(fā)現(xiàn),蘇妲己從來不是紅顏禍水,她只是一個早早死掉的可憐人,連封神榜上都無名。而無論凡人蘇妲己,還是狐妖蘇妲己,都是純純的悲劇人物。所謂女色誤國,更像是人們想當然的以訛傳訛,以及男權社會中男人慣用的推脫責任。

關于狐妖和蘇妲己的形象,有史實、平話、演義三個版本。

歷史上,紂王攻有蘇氏,獲妲己,其余不詳。九尾狐在先秦乃至三代也并非妖孽,而是祥瑞,誰能捕獲九尾狐,誰就會有好運,電影中殷壽稱狐妖為祥瑞,其實也是有史可依。

平話中,紂王單戀玉女,求之不得,輾轉反側。費仲為君解憂,大搞選秀,發(fā)覺化州太守蘇護之女蘇妲己與玉女容貌相仿。蘇妲己前往朝歌,途遇九尾狐,被吸干三魂七魄。九尾狐附身其上,進宮享受人間富貴。它根本沒有受誰的差遣,也并不想禍亂成湯天下,而是出于嫉妒,想要斷絕紂王對玉女的相思,獨占這份寵愛,這才慫恿紂王,派兵推毀玉女觀。沒想到此舉引來上天震怒,降下一位太歲神,專門顛覆成湯江山,這位太歲就是姜后與紂王之子殷郊。

演義中,紂王作淫詩調戲女媧(女媧遠比玉女地位要高,玉女只是普通仙人,女媧乃是人類的母親神,紂王此舉不僅瀆神,還是搞子母戀,天理不容),女媧震怒,遣軒轅墳三妖入朝歌敗壞成湯江山。人間這邊,費仲要害蘇護,故意逼他獻女。蘇護不滿,為此反商,但最后還是無奈進女求和。妖怪狐貍精和凡人蘇妲己都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尤其狐貍精,她的所作所為根本就是受女媧指派,哪有既要敗壞成湯江山又不殘害忠良的道理?她哪知女媧的高明,臟活累活做了不少,最后甲方還翻臉不認賬,把鍋一甩,打工人一命嗚呼,甲方干干凈凈。

可見,電影中蘇妲己與九尾狐的設定并非源于演義,也非魔改亂編,而是結合了平話和史實。從史實紂王攻有蘇氏著手,把殷壽寫成一個野心家,俘獲了妲己;從平話狐妖單純謀求人間富貴切入,去掉女媧派狐妖禍亂江山的動機,順著“人為主妖為輔”的設定延展,設計了殷壽為狐妖解封,狐妖助殷壽如愿的故事。這個狐妖非常單純,不追求權力,不具備善惡觀念,它既沒有受演義邏輯BUG的影響,又增加了戲劇沖突和人物張力,很是好看——畢竟妲己紂王的結局我們本來都知道,可現(xiàn)在這樣一改,二人的情感走向如何,結局又如何,殷壽是否對妲己也是用完即棄,妲己的悲劇又怎樣收場,為什么成湯先祖要封九尾狐,九尾狐是否跟成湯國運有什么前情往事,都是新的懸念,二三部趕緊上映吧。

改動三:恢復殷郊的主角地位

演義中殷郊只是一個小配角,可是在平話和更早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書中,殷郊都是武王伐紂故事的絕對主角。

在《三教源流》中,皇后姜氏踐巨人足跡而孕,生下一個大肉球,妲己向紂王說王后產怪,紂王便命人將肉球棄至郊外,這就是殷郊名字的由來。后來,肉球被一位申真人剖開,帶回水簾洞,他日藝成下山,為母報仇,扶周滅商,被玉帝封為太歲。

在平話中,紂王推倒玉女觀,上天震怒,降下太歲神殷郊。殷郊還在襁褓時,妲己計殺姜后,殷郊由乳母撫養(yǎng)長大。十年后,妲己見殷郊逐漸長大,害怕當年東窗事發(fā),遂造酒池、肉林、炮烙、蠆盆,誅殺姜后東宮內一眾知情宮女及老乳母。乳母臨死前告知殷郊真相,殷郊大怒,行刺妲己失敗被擒。紂王命人將殷郊斬首,幸得胡嵩劫法場,二人先是躲至王叔比干府上,后又離開朝歌。殷郊在一座浪子神廟過夜,夢里得仙人傳授技藝,前往華山招兵買馬,待武王伐紂時出兵相助,任伐紂先行官,最后斬殺妲己,親手弒父。

顯然,到了明代,作者在匯編、創(chuàng)作封神演義時遇到了難題,彼時主流意識形態(tài)已經(jīng)收緊,根本不能像宋元時代那樣寫弒父,可殷郊的確又背負殺母大仇,不得不報。兩難面前,作者只好大刀闊斧刪減殷郊戲份,把他的很多設定轉嫁到別人身上。

比如,把大肉球和伐紂先行官的設定分給哪吒,再將民間流傳的鬧海故事、《三教源流》中有關哪吒的介紹、佛教毗沙門天王三子的一些元素加進來,重新糅合出一個靈珠子轉世的哪吒獨立單元。當然,這樣改也讓哪吒這個新單元有很多BUG。比如清代就有人發(fā)現(xiàn),哪吒的媽媽還叫殷夫人,這可能就是沒刪干凈,還跟殷郊有所關聯(lián);又比如因哪吒鬧海而牽扯出的四海龍王,更是時空錯亂,當時尚未封神,哪來的龍王呢?又哪有天庭和玉帝讓龍王投訴的?這里不要掰扯封神之前有沒有天庭,玉帝和昊天上帝到底誰更大,這些都是熱門的撕逼題材,其實沒幾個人真正研究過道教文化,說啥都權當一樂。我們還是以演義來證演義。第一,龍王和天庭只在哪吒這個故事單元里出現(xiàn)過,后面幾十回書再沒露面,明顯是為了給哪吒加戲湊進來的;第二,書里明確寫到,被哪吒打死的敖丙和李艮,出場時本就已是正神,早就在天庭的體制里,可是后面封神時又把他倆封了一遍,還不是官復原職,分明是作者忘了圓場,露出了馬腳。

另一個轉嫁是把殷郊顛覆成湯江山的任務分給了狐妖。前面說過,在平話中妲己本來只是個過路妖精,并沒有承擔女媧指派的任務??墒茄萘x中這么一改,歷代讀者都看出了問題——妲己的許多行為前后矛盾,她既要禍亂成湯,為何又多次真心幫助紂王呢?甚至最后還要幫紂王去劫周營呢?

總之,這些設定一刪改,演義中的殷郊已經(jīng)無事可做,又不能弒父,又不得不報仇,那只好再給他加一個弟弟殷洪,讓殷洪先下山,被周人所殺,殷郊要報殺母之仇還需時日,報殺弟之仇卻正在眼前,這樣就能把殷郊留在西岐,死在西岐,不讓他有機會回到朝歌直面紂王和妲己,弒父一事也就無從談起。

電影首先確立了殷壽為主角,主打父子關系,又改了妲己設定,殷郊重歸主角行列是必然的,至于殷郊最后是不是一定會弒父,怎么弒父,又是一個新的懸念,不得不佩服編劇,很多大家以為老生常談之處,都能給寫出新的懸念來。

改動四:讓姬昌承載故事的核心價值

原著中姬昌這條故事線有多精彩,姬昌這個人物就有多單調乏味。他跟主要人物(紂王、妲己、伯邑考、姬發(fā))都沒有明顯的矛盾糾葛,常常游離在主線故事之外,甚至還會妨礙主線故事的推進——他回歸西岐后,數(shù)年之間,不念伯邑考枉死之仇(還說伯邑考死了活該),任由紂王繼續(xù)作惡,魚肉百姓,仍要固守君臣本分,不愿翦商,這已經(jīng)不是圣人而是愚人。也許作者真有愚忠思想,又或者原著后來被明清文人和官方主流意識形態(tài)修改過,總之原著在這里忽然混亂拖沓起來,以至于作者只好安排一場親征崇侯虎的戲份,強行讓他下線,趕快讓武王繼位??梢哉f,原著中文王故事跟哪吒故事一樣,更像水滸式的個人獨立單元,與主線關系不大。

電影中,父子關系是主線,殷壽與殷郊、姬發(fā)是一對父子,姬發(fā)與姬昌也是父子,因而必然要對姬昌的人物形象做出重大調整,把他拉進主線來承擔更重要的作用——他是第一部中唯一正常的父親,唯一不想害兒子的父親,唯一收妖怪做兒子的父親,唯一吃了親生兒子的父親。影片中姬昌有句名言:“你是誰的兒子不重要,你是誰,才重要?!边@是整部電影的核心價值,殷壽、殷郊、姬發(fā)、伯邑考、雷震子乃至所有質子的行動,都圍繞它來設計。而這句話從姬昌口中說出,表明主創(chuàng)把姬昌設為整個故事真正的軸心,這個角色設計好了,樁打扎實了,整個故事才不會脫韁。

電影為姬昌設計了六件事,重塑周文王。

第一件:廟里算卦。

姬昌占得天雷無妄卦(原著并未說姬昌所占是何卦,這里看出編劇用心了,無妄卦的確很符合劇情需要),跟三伯候、姜子牙和姬發(fā)說,帝乙和殷啟之死另有真兇,矛頭自然指向殷壽,推動故事前進。

第二件:收雷震子。(下面展開)

第三件:血親弒父。

姬昌以卦象告誡殷壽,他必死于血親之手。這一卦直接刺激了殷壽對殷郊的猜疑,想必他此時已動了殺心。而且,正因此卦,或許殷壽才萌生了騙文王食子的想法,算是對文王的報復和回應,你說我會死在血親之手,那我先讓你嘗嘗血親的味道。不過這里要注意,算卦不是算命,不是看相,不是預言,用易經(jīng)算卦只是一種推演,并不像西方預言那樣講究宿命論。簡單說,算卦的目的不是算出一個無法更改的命,而是借助預先的推測卜定吉兇,及早采取措施,以求趨吉避兇,人可以通過后天的手段躲避卦象預測的結果,這才是易經(jīng)偉大之處。所以,殷壽是否會死于血親之手,還是要看他怎樣抉擇。而且,血親也未必就等于兒子,血親甚至未必就是活人,這兩個字的解釋可以很寬泛,殷壽到底如何死,血親如何幫他死,還是懸念,期待二三部吧。

第四件:食伯邑考。(下面展開)

另外兩件都是原創(chuàng)的小事,由臺詞一帶而過,卻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給整個故事埋了兩個堅實的暗線,非常值得一說。

第五件:兄弟比箭。

殷壽身為二王子,看似風光顯赫,其實自知根本得不到父王帝乙的認同與關愛,更得不到兄長殷啟那樣的權力和太子地位,這才收編培養(yǎng)跟他有相同境遇的各國質子,建立親兵軍團。

他成功PUA了所有質子,讓質子們相信,他們的父親把最喜歡的兒子留在身邊做儲君,而把無足輕重或不受待見的他們送到朝歌和戰(zhàn)場,等于叫他們送死。電影開場,冀州謀反,蘇護根本不在乎質子蘇全孝的死活,所有質子感同身受,無不更加痛恨親父而崇拜殷壽。

跟隨殷壽,質子們得以施展被壓抑的才華,證明了自己遠比那些留在親爹身邊的廢柴哥哥更有價值。同時,在殷壽身上,質子們也仿佛找到了“真正”的父愛,這是一個能力超群、魅力無限而又能理解他們處境的完美父親,自然容易被他PUA,以至于紛紛弒父,奪取爵位。

可惜,殷壽始終洗不動姬發(fā)。

因為姬發(fā)并沒有被生父遺棄,他知道父親一直愛他。電影借伯邑考之口道出了前因,原來當年西岐選送質子,姬昌并不以自己的好惡為標準(他愛每一個兒子),而是讓伯邑考、姬發(fā)以射箭成績公平對決,勝者去朝歌。因此,姬發(fā)做質子,純粹出于自己的選擇——闖蕩世界,做一個大英雄,這才把伯邑考的弓箭做了手腳,自己勝出。他要做一個真正的英雄,做一個善良的王子,實現(xiàn)人生理想,父子和長兄非但不是他的阻礙,而且還是他的動力。

第六件:瘋狂種地。

這是個人非常喜歡的原創(chuàng)設計。電影中西岐以農立國,在四大侯國中最熱衷于種地,以至于姬發(fā)被嘲笑為披甲農夫。姬昌啟程去朝歌,告別國人時,伯邑考說,父親早知天譴將至,這才讓西岐全民瘋狂種地,存糧足夠三年。編劇這個小心思不亞于一個彩蛋。要知道原著里魔家四將圍西岐,不到兩三月,城中糧食居然不夠吃了,還得靠韓毒龍、薛惡虎來送米斗解圍,實在不合理。畢竟書中不惜筆墨,多次描繪西岐乃人間樂土,除去兵伐崇侯虎,數(shù)十年未動刀兵,就算文王終生不愿翦商,沒有刻意屯糧,姜子牙也該早有準備,你早知周世將興,大戰(zhàn)在即,居然不存糧,像話嗎?電影這么一改,把文王的貢獻和睿智給寫出來了,就算二三部里文王仍不愿反商,起碼也要為了天下人,把糧食做足,相信二三部不會出現(xiàn)斷糧的無腦困局了。

改動五:伯邑考一命換一命

電影重塑了殷壽和妲己的情感關系,妲己不可能再愛上別人,更不可能像原著那樣企圖借伯邑考這個元陽來修煉,她只要繼續(xù)吃宮女就好了。所以,妲己調戲伯邑考的故事必然刪減,而伯邑考之死也要另尋原由。

原著中,伯邑考獻七香車、醒酒氈、白面猿猴,希望贖回父親,最終失敗被殺,他只是個不聽父親叮囑、不近女色的無腦孝子。電影將他的贖父決心擴到最大,也讓他有了智商、膽量、勇氣和愛。他此來朝歌,根本就是打定主意,犧牲自己,帶父親和弟弟回家。他知道,當年質子比箭,要不是姬發(fā)動了手腳,贏得就是自己,他本該是質子,弟弟本該在西岐為王,現(xiàn)在是時候可以為父親和西岐而死,跟弟弟互換身份了,這是他的歸宿,而他也心甘情愿。你看他只帶來了兩匹雪龍駒,分明就是姬發(fā)一匹,父親一匹,沒有自己的。

這個改動,高級。

而且,楊玏的演技太棒了,有那么一秒鐘,他低頭沉默,面帶絕望和痛苦,可是一秒過后,抬起頭來,還是對著姬發(fā)笑,就這還能叫生硬?

改動六:姬昌食子不知情

原著中文王算卦神準,能算七年牢獄之災,能算伯邑考之死,近乎妖人,所以食子表現(xiàn)了他的隱忍和強大,但對故事的推動作用并不大。電影中給算卦加了個限定:上能算天,下能卜地,唯獨不能算自己。于是,姬昌根本不知自己入朝歌吉兇如何,不知伯邑考會來贖父,更不知肉餅是兒子,這就增加了故事懸念和沖突烈度。

那這個改動怎樣呢,非常高明。

首先我們要明白,殷壽為何讓姬昌食子?

原著中是妲己對殷壽建議,為了驗證姬昌到底有無真本事,準確地說,是有沒有算卦的真本事,他若吃了肉餅,表示徒有虛名,構不成威脅,放了就放了。

可是,這個試驗漏洞百出,甚至還有反作用。

姬昌有治國之才,德高望重,天下聞名,紂王豈會不知?算卦只是特長,頂多是個高考加分項,或者能押對作文題。算不準不代表治國不行,更何況你真把他放回去,文王早晚知道真相,肯定舉國跟你玩命。所以,一個真正的霸主,面對姬昌,根本不需要這么麻煩,直接殺了就好,費那勁干嗎呢?當然了,前面也講過,演義里的紂王忽強忽弱,此處自然是忽然白癡起來,才會認同妲己的建議。電影里的殷壽絕不會這么傻,既然他不傻,就沒必要考驗姬昌,那姬昌要想活命,自然也不能靠吃孩子來裝不知情,只能靠場外因素。所以,牢獄中的姬昌根本就以為自己必死無疑。

姬昌之所以能活命,靠的是巧合,一靠伯邑考討好紂王,求得一個愿望;二靠伯邑考提出的一命換一命;三靠伯邑考死后,姬發(fā)就是西岐唯一的王子,而他又是殷壽最喜歡的質子,殷壽勝算在握,放一個老頭不在話下。這些姬昌當然都不知道了。

其實,食子橋段是典型的說書人腦洞,過去的說書人知道老百姓不愿聽也不懂治國大道理,他們更喜歡人情倫理故事,慈父食孝子,吃孩子這事兒無論古今,一樣能上熱搜,多有意思啊!

電影中殷壽極其睿智,城府甚深,當他聽到伯邑考愿一命換一命時,一定非常開心,這樣他可以一舉四得。

第一,文王年邁,就算殺了,伯邑考正當壯年,深得人心,仍可舉兵謀逆,威脅尚未解除,現(xiàn)在居然能斬殺西岐儲君,何樂不為?

第二,安排文王食子,主打一個有悖人倫。你誣陷姬昌造反,天下人未必相信,那些文武大臣還來求情,可如果說姬昌吃了親生兒子,那他有德之君的公眾形象算是徹底廢了,一個吃了自己孩子的人,怎么能當一方諸侯,更別提天下共主了。

第三,文王事先不知情,根本沒有準備,當時吃下肉餅,直接崩潰,幾乎發(fā)瘋,變成廢人一個,那么殷壽自然放心讓他回西岐,反正人都這樣了,還能有啥作為?

第四,姬昌和伯邑考,一個謀逆叛國、敗壞人倫,一個早早死掉,西岐無主,姬發(fā)無依無靠,只能繼續(xù)做殷壽的好兒子,姬昌只剩這一個兒子,根本不敢造反,他日就算姬發(fā)繼任西伯侯,那也是一介附庸,對殷壽有利無害。

這里再調戲一下殷壽,也許當他看到姬昌有兩個這么好的兒子時,內心一定是嫉妒的,我怎么沒有這樣的爹?我一定要你家庭破碎……

改動七:雷震子是妖非人

原著中雷震子乃是凡人,生于古墓,無父無母(平話中是古墓女尸所生),文王避雨時占卦得知,此子乃將星降世,且正合百子之兆,故收之。將星降世與巧得義子是古代傳奇故事常見的兩個套路,屬于不好不壞的常規(guī)寫法。

電影將雷震子由凡人改為妖,哪吒、楊戩憑慣性除妖,卻被姬昌阻止,他對姜子牙三人說了一句:“就算它是妖,是善是惡,也全看以后教誨如何,豈能妄下定論?”成功說服三人,將雷震子帶回昆侖培養(yǎng),真的讓人感動,這才是真正的父親啊!

把兩個傳奇故事常用套路,改成跟電影主線故事緊密捆綁的一環(huán),這個設定修改談不上多高級,卻很有用。從人物塑造和主題上看,姬昌收雷震子,并非因為它是將星(這就顯得功利),也并非因為它合該是自己第一百個兒子(這就變成緣分和宿命),他只是出于一個慈父對一個孩子(無論是人是妖,此處瘋狂暗示陳塘關李總兵)真正的愛,以及對“你是誰的兒子不重要,你是誰才重要”這個價值信念的堅持。姬昌對一個毫無關系的妖有此大愛,希望妖也能活;殷壽對一手培養(yǎng)起來的質子卻只有利用,希望他們?yōu)樽约憾?,二者對比鮮明。從敘事角度看,這是給后面姬昌與姬發(fā)父子對手戲做鋪墊,讓姬發(fā)做選擇:這樣一個仁父,你舍得害他嗎?殷壽那樣的父親,你真的愿意追隨嗎?

另外,電影將龍須虎從一只山野妖獸改為在玉虛宮守護封神榜的神獸,以及捆綁封神榜的繩子,編劇很可能順勢把龍須虎的妖怪屬性移到了雷震子身上,豐富雷震子的形象,畢竟原著雷震子除了出山救父、打死辛環(huán)、棍劈墨麒麟外,后面再無出彩戰(zhàn)績,成了醬油,給雷震子增加個妖的身份,后面應該會有不少戲份。

補充一點:很多人不解,為什么雷震子忽然就從一個嬰兒變大了。其實這就是神話筆法,在神話世界里,只要有法術,什么事兒都不能以常理視之。原著中七歲的雷震子受云中子囑咐,去后山尋一件兵器,他一個小孩子找了半天啥也沒碰到,腹中饑渴,忽然看到兩枚杏子,撿起來吃了,瞬間樣貌大變,身材暴長,生出風雷二翅。云中子大呼妙哉,授他一根黃金棍,講解風雷翅秘術。電影中原本拍攝了雷震子在昆侖吃杏變身的情節(jié),可惜時長所限,最終又被導演給剪掉了,只好懂的都懂,不懂一臉懵逼了。希望早日出導剪版吧。

改動八:刪掉黃飛虎

黃飛虎和他的獨立故事單元,在書中主要有幾個作用。

一,作為殷商武將的最高代表,他的反叛意味著妲己禍亂朝綱的任務勝利結束。

二,反出朝歌,展現(xiàn)了明清社會的四個基本道德規(guī)范——忠、孝、節(jié)、義之間的沖突。最終他選擇了節(jié)和義,背叛了忠,化解了孝。

三,過五關,這明顯是模仿關二爺,這是當時讀者喜聞樂見的橋段,直接搬過來能賺流量。

四,投奔西岐,引得聞太師大軍開拔,直接拉開了三十六路大軍攻西岐的序章,全書第二幕正式開啟。

之后的黃飛虎就只是一個普通武將了,純工具人,死的也草率。

刪掉黃飛虎也有幾個道理。

一,電影篇幅有限,且妲己不必再禍亂朝綱,不用他來反抗。

二,忠孝節(jié)義跟電影的父子主題不搭。

三,過五關明顯是抄關二爺?shù)墓适拢慌囊擦T。

四,姬發(fā)殺死殷壽,救走姬昌,自己逃回西岐,必然引起聞太師大軍來討,黃飛虎最后一個功能也可以不要了。

改動九:比干自愿掏心

電影里的比干融合了演義中商容(耿直資深)、杜元銑(懂天文能占卜)、梅伯和楊任(死諫)等人的戲份,又把姜子牙捉琵琶精(拿住脈門就能控制妖怪,否則就算殺了妲己,妖怪也會跑掉)的設計加了進來,塑造成一位巫史合一的大司命,既是王叔也是帝師。

他原本的計劃是,拿住妲己脈門,直接殺掉她,讓狐妖從妲己尸體里出來,真相大白,可是被殷壽及時阻止了。

比干第二個計劃是拿住妲己,讓殷壽來殺,但殷壽不愿意,害怕錯殺美人,無法挽救。

比干無奈,只好再進一步,自挖玲瓏心讓狐妖顯形,逼殷壽做決定,拿自己的命跟殷壽交換條件。

比干能這樣做,影片前面是做了鋪墊的。登基大典上,比干就講過成湯先祖自焚化解天譴的事,成功逼迫殷壽答應自焚。這時比干愿意自殺,就是告訴殷壽,狐妖的危害程度堪比天譴,你既然愿意自焚化解天譴,我就愿意掏心干掉狐妖,大侄子咱倆要為了成湯江山而死啊。

可惜,他還是太樂觀了。從第二個計劃失敗就能看出,其實殷壽根本不相信比干,也根本不想殺妲己。冀州城下,他可以輕松洗腦蘇全孝自殺;龍德殿上,他可以隨意斬殺侍從;連弒父殺兄和死了正妻都不帶眨眼的,純純視人命(包括親人)如草芥。如果妲己只是一個普通美女,殺了根本不可惜。他就是看重了妲己能救命的“法術”,當她是個有法力的異人,是自己實現(xiàn)野心最重要的一環(huán),哪怕她是狐妖,那也不能殺。

比干自愿掏心,它的劇作功能是逼迫殷壽終于來到最重要的抉擇,前面你濫殺無辜、弒父殺兄,雖然可惡,但還是個人層面的惡行,現(xiàn)在你面臨的是列祖列宗和個人野心的終極選擇,你到底選哪個?

比干、殷郊、姬發(fā)、姜子牙都以為殷壽會選前者,可殷壽選了后者。

事后,殷壽做了三個決定。

第一,殺死殷郊,反正可以長生,殷商血脈只留自己一個就夠了。

第二,逼姬發(fā)弒父,讓他也走上絕路,變成跟自己一樣的“大英雄”。

第三,燒毀宗廟,正式接納狐妖,這一回他真正欺師滅祖,墮入魔道。

現(xiàn)在來看看殷壽的黑化步驟吧:教唆青年--弒父殺兄--枉顧天譴--戕害忠良--拋妻斬子--欺師滅祖--人妖不分,太黑了。

改動十:封神榜與天下共主

最后來談談封神榜。

很多人吐槽電影改動封神榜的設定,說它魔改,其實恰恰相反。從劇作角度看,封神榜是貫穿整個故事的核心道具,電影對封神榜設定的更改可謂非常巧妙,不僅成功避開了原著里的設定坑,也彌補了原著設定的諸多缺陷。

先來看看書里的封神榜有多少坑吧。

這么重要的一個榜,書中對它的出場介紹實在含混不清:

話說昆侖山玉虛宮掌闡教道法元始天尊因門下十二弟子犯了紅塵之厄,殺罰臨身,故此閉宮止講;又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稱臣;故此三教并談,乃闡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編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步雨興云、善惡之神。此時成湯合滅,周室當興;又逢神仙犯戒,元始封神,姜子牙享將相之福,恰逢其數(shù),非是偶然。所以“五百年有王者起,其間必有名世者”,正此之故。

這段文字槽點太多。

第一,昊天上帝是誰?他是什么地位?所管何事?為何只出現(xiàn)一次,后文再無著墨?如果此前天地秩序是他來維護,現(xiàn)在為何要讓仙首十二稱臣呢?

第二,仙首十二又是誰?書中算上西方教,也不過四大教派,五位首腦教主,哪來十二首?要說仙首十二就是闡教十二上仙,其實更不可能,畢竟既稱仙首,怎能是二代弟子?何況昊天上帝也不能越過元始天尊行使職權。假設就算如此,這件事也是闡教內部的事兒,輪不到截教、人道參與,封神之戰(zhàn)截教、人道死者最多,通天教主和老子怎能犧牲自家弟子來幫你十二上仙渡劫?

第三,元始天尊十二弟子犯了紅塵之厄,殺伐臨身,這件事跟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稱臣是否有關聯(lián)?所謂紅塵之厄,是否指下界助武王伐紂?所謂殺伐臨身,是否指要助子牙殺盡封神榜上有緣人?果真若此的話,十二上仙是否一開始就被排除在封神榜之外?理由又是什么?

第四,既說稱臣,表明三教之前與昊天上帝至少互不從屬,昊天明明只要十二仙首稱臣,三教為何要編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這個擴招幅度太大了吧?這些書中都未明言,至于網(wǎng)上各種版本的陰謀論,也都是純屬臆測,越說越離譜。

第五,昊天命仙首稱臣是神仙圈內部的事,只是碰巧女媧要報應紂王,滅了成湯氣數(shù),三教這才借商周大戰(zhàn)來行封神之事,凡人在這件大事里只有充當炮灰的命,毫無話語權。

在接下來的故事里,封神榜多次被提及,但坑依舊不少。

第一,封神榜的人數(shù)和宿命問題。封神榜上的人數(shù)看來是早就定好的,可第三十七回元始天尊跟子牙說,下山之后有人叫你,切不可應他,否則會有三十六路人馬伐你。倘若子牙不應,這三十六路人不來就不會死,他們還會上榜嗎?榜上那三百六十五個名字是會減少呢?還是會換人呢?等到了第七十二回,元始天尊拿住申公豹,書里卻有一段旁白:“元始天尊豈不知道要此人收聚封神榜上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故假此難他,恐他又起波瀾耳?!焙现阍缰友酪欢〞仡^,申公豹也是你故意放出來搞人事招聘的,玩過家家呢?原著作者用宿命論來彌補設定上的漏洞,水平不太高的樣子。

第二,封神榜的功能和保密問題。按照書中描寫,封神榜專吸“忠臣義士和不成仙道而成神道者”的魂魄,一切看天數(shù)和緣分,它更像是一個智能分類過濾器,只列職位數(shù)量和崗位要求,不寫具體姓名,全看死者生前修行深淺、有何作為,再逐一配對挑選,把合適的靈魂吸進來,安排到某個合適的崗位去。所以,榜上具體有誰,連三教教主都不知道,通天教主只能說:“吾教下也有許多,此是天數(shù),非同小可,況有彌封,只至死后方知端的?!痹葡鲆舱f:“吾師有言,門中不許下山,如下山者,封神榜上定是有名?!笨梢?,封神榜是三教內部第一等絕密刊物,榜上既無具體姓名,外人自然無從得知,可書中又多次借某人之口提到另一人榜上有名,比如度厄真人早知徒弟鄭倫該上榜,他怎么知道的呢?

第三,封神榜的選拔標準問題。書中用一句話點出了選拔標準:“根行稍次者,成其神道”。先不考慮宿命論和上帝視角,一種常見的解釋是:三教門人并不知封神榜上有誰,但他們可以依照封神榜的錄取標準來猜,看誰的修為淺,誰的根行稍次,誰就容易上榜,所以每當截教門徒聽人說自己榜上有名時都無比惱怒,這就好比你的同學罵你學習不好,人品不佳,注定一輩子賣豬肉一樣,你肯定會反罵回去,都是千年的狐貍,玩什么聊齋?

問題來了,所謂修為和根行,如何評判,如何檢驗呢?你可以說黃天化、土行孫法力淺,但李靖、金吒、木吒比他們還淺,為何可以肉身成圣?你可以說十絕陣主、九龍島四圣等仙人根行稍次,可截教首席四大弟子水平都不在十二仙之下,他們怎么也稍次呢?你也可以說同等輩分里,人比獸和物的根行更高,廣成子等是由人成仙,龜靈圣母等是獸,石磯娘娘等是物,所以廣成子水平更高,但是趙公明和三霄娘娘都是凡人修仙的,能力還在十二仙之上,他們怎么也上了榜呢,黃龍真人分明啥也不是,居然沒事兒?如果這個根行包涵了個人的品性,那哪吒第一個就該封神,他是全書品性最差的一類。所以,說來說去,我們還是搞不清楚到底誰會上榜,反正作者站在上帝視角和宿命視角,說你該上你就得上。

第四,封神榜的誤判問題。封神榜是三教簽押,所封眾神自當該是三教人物(凡人還是沒有話語權的純炮灰,就當是老子替所有凡人做了主吧),可是書中多次封錯了人,這個智能過濾器出現(xiàn)了技術問題。比如龍須虎,它是個異獸,并非闡教門人,姜子牙收他也不曾傳授道法,自然不該在封神榜上,書中的出場詩也說它是“封神榜上無名姓,徒建奇功與帝家”,最后居然又封了神。又如鄔文化、桃精柳鬼、梅山七怪、軒轅三妖,這些都是野路子成精的妖怪,跟三教毫無關聯(lián),居然也能上榜混個編制,這個榜管的也太寬了吧!更有甚者,前文提到過的敖丙、李艮,明明早就是神,又重封一遍,調崗要這么大代價嗎?最離譜的是,書中多次名言正神一共三百六十五位,結尾封神卻多了十來位,誰是關系戶?

這么多槽點與大坑,只有一個解釋能說通:封神榜的設定是層累疊加的,任人打扮的。李天飛說:“它是由不同時代的作者根據(jù)當時的需要和觀念自行改動的,不存在尊重原著一說?!睘鯛柹埔舱f:“每個時代講封神故事,都包含當代價值表達?!妒酚洝ひ蟊炯o》里司馬遷的敘述,離歷史真實事件過去一千多年了?!段渫醴ゼq平話》是宋元時期的當代,《封神演義》是明代的當代。沒有絕對客觀真實的,每一代講述都是根據(jù)當時他們認為的真實去進行當代講述?!?/p>

封神榜是封神故事的核心,電影要做當代價值表達,就要重新修改封神榜的設定,下面來拆解和猜測一下電影版設定的用意。

第一,把封神榜改為女媧留下的寶物。很多人熱衷于討論昊天上帝擴招天庭公務員的計劃,卻忽略了這些受封之神的職能,其實是為了重塑天地秩序,為神仙界和人間百姓服務的。怎么招聘不重要,目的才最重要。電影刪去了昊天擴招和三教簽押這些過時、含混的設定,直接用它來消除天譴,為人間服務,結果是一樣的。

第二,只說封神榜能封神驅魂,消除天譴,不談三百六十五位之數(shù)。因為封神榜上的神是有具體職能的,全都對應著民間百姓日常生活所需,比如雷部對應農業(yè)生產,火部對應出入安全,瘟部對應身體健康,斗部對應吉兇災禍。電影中的天譴,就是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出了問題,宇宙秩序徹底混亂。只要封神榜一開,驅使有能力的魂魄去解決相應的危機,天地自然重歸平靜。至于是不是一定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并不重要,那是昊天上帝該操心的,跟現(xiàn)代觀眾無關。

第三,封神榜對仙人無效,只能由凡人掌握。這是填補了演義中凡人只能當炮灰卻無話語權和參與感的坑,讓人成為故事的核心,即導演所說的當代價值。用李天飛先生的話說:“這次政權擴容的策劃者是成道的高級仙人,執(zhí)行者卻是一位凡人姜子牙。如果把仙人視為人類修行的最高成果的話,這似乎告訴我們,人類開始試圖介入世界秩序的維護,不再做匍匐于天神威嚴下的奴仆了?!?/p>

第四,封神榜只能由天下共主開啟。演義中的封神榜只是個用來善后的錄取名單,除了申公豹,沒人想奪它,因為一切都是宿命,所以封神榜對全書所有主要角色的行為動機不起作用。這種設定說書可以,拍成電影便幼稚、零散、過時。封神第一部的市場類型是神話史詩,劇作類型涵蓋了金羊毛 伙伴之情 超級英雄等等,重點是要展現(xiàn)英雄的成長與抉擇,英雄們要成長得有沖突,互相之間要激烈對照,要成功得拿到核心道具,封神榜就是一個讓所有凡人英雄匯于一點的紐帶,而昆侖和金鰲眾仙的前途也全看封神榜歸誰所有,他們必然要為了自己來參與這場封神大戰(zhàn)。

其實還有很多想說的,但寫不動了,以后再另寫一篇吧,這次先到這里。

收尾:現(xiàn)在終于可以回到開頭那個問題,一些朋友認為成片部分段落比較“生硬”,過度很突兀,其實這個不是劇作層面的問題,而是剪輯問題??梢钥闯鲞@個劇本相當扎實,各方面都顧慮周到,但是出于時長排片考慮,聽說導言忍痛刪減了將近一小時的內容,將成片控制在兩個半小時以內,這剪得的確過于狠了。結果就是,有的觀眾很喜歡,認為成片節(jié)湊凌厲,毫無尿點,非常爽快,有的觀眾偶爾懵逼,不明白為啥跳的這么快。這可能是電影唯一的缺點,扣個0.5分,總分8.5吧。

而且,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多買票唄,只要回了本,或者小賺一把,第二部明年如期上映,什么導剪版啊重映版啊,還不手到擒來?

7.27更新:

一、封神是否需要尊重原著?

封神故事與封神演義故事的區(qū)別在哪里?

最近經(jīng)常有黑子來噴,說這部電影不尊重原著,是魔改,挑戰(zhàn)了他們的底線,玷污了他們脆弱的內心?,F(xiàn)在好好聊聊,這個話題要分兩個角度:一、什么是原著?二、什么是魔改?

先說第一個,何為原著?

這部電影取名《封神》而非《封神演義》,片頭字幕又明確指出改編自武王伐紂平話和封神演義等,其實已經(jīng)說明:電影的故事基礎乃是流傳千年的封神故事,而不只是《封神演義》這一本小說。

所謂封神故事,具體包括兩條線,一是人間的武王伐紂,二是各界神魔借人間鼎革之際入世大戰(zhàn)的故事,早期主要指玄帝收魔故事,包括昊天上帝降生為武王姬發(fā),元始天尊命玉皇大帝派玄天上帝下凡收服六洞魔王,無數(shù)仙魔大戰(zhàn)于酆都等等,后來演變發(fā)展為姜子牙斬將封神故事。

很多人所謂電影不尊重原著,基本上單指電影與演義小說有明顯出入,這是一個嚴重誤解。這部電影如果真有“原著”,那也是跨度三千年的“完整版”封神故事。當然,那些連封神演義都沒怎么看過,只看過或主要印象來自評書、電視劇、網(wǎng)文的朋友,吵吵嚷嚷地吐槽電影不尊重原著,就更不值一提了。

封神故事流傳了上千年,到明代才以封神演義為最終形態(tài)流傳至今。用徐朔方先生話說,這本演義是“中國長篇小說在世代流傳中累積成型的最為典型的一例”。而李亦輝先生則評價它是“源于民間,成于眾手,輾轉流傳,極其復雜”。

下面結合他的研究成果,簡要介紹封神故事流傳成書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先秦兩漢文化典籍中記載的殷周更替、武王伐紂故事,散見于《易經(jīng)》《尚書》《詩經(jīng)》《逸周書》《史記》等。電影中殷壽偉光正的個人形象、比干卜問成湯國運、九尾狐是祥瑞、西岐與北崇的矛盾、殷商攻有蘇氏、聞太師征北海與征東海平靈王(原型可能是東夷部落或鬼方)等設定在此可見端倪。

而儒家對殷周鼎革所樹立的政權轉移范式,文武周公所開創(chuàng)的禮樂文明,以及孔孟大力標舉的王道仁政理想,奠定了武王伐紂故事的文化基調,也是封神故事源流與思想淵源最為重要的參考資料。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封神演義的價值觀和文化背景其實相當復雜。它表面上有著濃厚的道教文化和民間信仰色彩,可是價值核心卻仍是正統(tǒng)的儒家精神,而它所講述的那段歷史,又是早于禮樂文明和王道仁政的商末,是截然不同的上一個成熟文明。無論許仲琳還是陸西星、李云翔,他們都沒有足夠的能力將三者融合貫通,這才導致書中邏輯不通、自相矛盾、缺乏說服力之處屢見不鮮。

第二階段:宋元明小說和戲劇的演繹,主要是宋元講史話本《武王伐紂平話》和明余邵魚的《春秋五霸七雄列國志傳》卷一。這時的平話、志傳開始融合大量民間傳說和信仰,其中已包含若干神魔因素,明顯受道教與民俗信仰滋養(yǎng)。武王伐紂故事開始與玄帝收魔故事相結合,這對封神演義的藝術構思有重要影響。

再者,刊行于元明的三部“搜神記”,即《新編連相搜神廣記》《新刻出像增補搜神記大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為后來的封神演義提供了大量人物設定和故事雛形,哪吒、楊戩、雷震子、韋護、魔家四將、趙公明、聞仲、楊任、十二仙等角色原型相繼出現(xiàn)。從這時開始,一個龐大的封神宇宙誕生了。

第三階段:明萬歷年間,隨著神魔小說興起及各方面條件的成熟,兼歷史演義與神魔故事于一身,融正統(tǒng)敘事與民間敘事為一體的封神演義正式成書。

注意,這還只是成書,沒有定稿——因為它就沒有定稿一說。

封神演義更像一個故事大綱 官方人物設定集 各種不同版本特典 用戶原創(chuàng)劇本補丁。明清歷代說書人、出版人、學者、作者,都會根據(jù)當時的社會輿情、價值觀念、流行元素、市場嗅覺,在大綱基礎上做出大量修改增刪,推出自己的專屬定制版本。比如現(xiàn)存最早的版本是明金閶舒載陽刊本,而流傳最廣的通行本則是百多年后的清四雪草堂訂正本,到了晚清光緒年間還有一個廣百宋齋本。你看,從明萬歷到清光緒,兩三百年間,這部書一直在變化,其內容差別之大令人震驚。

這里舉李天飛先生有關楊戩和梅山七怪的例子說明。

在宋元的封神故事里并沒有楊戩,也沒有梅山七怪。到了明代的封神演義,終于把楊戩寫進來了,而最后封神時,封了七個星:四廢星袁坤、天瘟星程朝用、荒蕪星召國才、伏斷星李顏、反吟星周柏、刀砧星胡松、破碎星余宗伯,這幾位你一個都不認識吧?兩三百年后,晚清廣百宋齋本又把梅山七怪編了進來,還頂替了上述七星,變成四廢星袁洪、天瘟星金大升、荒蕪星戴禮、伏斷星朱子真、反吟星楊顯、刀砧星常昊、破碎星吳龍。這七個神煞星本來是被七個凡人占據(jù)的,這一版卻給了七只野生妖怪。

因此,李天飛先生結論說:“(明代)這張封神榜可能源自一個或一組更古老的封神故事,以及一些古老的人物,而且堅守非人類不封神的原則。后來這些人的故事漸漸亡佚了,但這張榜單卻沒有同步修改,就出現(xiàn)了很多僵尸號。廣百宋齋本的編者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刪掉了這些僵尸號,換上了梅山七怪等活躍號,卻又無意中制造了新的問題。梅山七怪本來并不在闡教、截教的體系中,雖然說截教有教無類,什么都可以收,但書中確實沒說這七怪是誰的徒弟,而且書里提到他們,總是帶著貶抑的口吻,甚至連商朝將領都看不上……這正說明,七怪是后來填補進去的。大概是作者寫到這里,江郎才盡了,編不出太多的闡截二教的神仙,只好仿效西游記,開始借各種妖精湊數(shù)……所以,封神演義本來有一個相對簡陋的版本,里面沒有七怪,但是書商又希望整部書再豐滿些,于是加了七怪的故事,但加得太倉促,既顧不上七怪本來是楊戩的跟班,也來不及編出生動的故事,只好從西游記里硬借了?!?/p>

好了,我們總算把封神故事的“原著”梳理了一遍。

如果你穿越回明代,你買到的那本封神演義里是沒有梅山七怪的,不要懷疑它是盜版。如果一個明代人穿越到現(xiàn)在,看到了封神三部曲,發(fā)現(xiàn)里面沒有梅山七怪,也不會覺得驚訝,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梅山七怪是誰。而如果我們請一大批明清說書人和出版商來看烏爾善的封神三部曲,他們更不會覺得魔改,因為他們都知道,武王伐紂和封神故事是層累疊加的,封神演義這部書也是世代累積成型的,這一套他們太熟了(價值觀除外)。

其實,對這個現(xiàn)象我們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回想一下,小時候我們看到的封神小人書、單田芳和袁闊成的評書、各版影視劇,都是大幅改編,哪一個尊重了封神演義這部原著呢?哪一個不精彩呢?黑子們所謂尊重原著,更像是一種自我討好,你想看的其實是你心里那個版本的封神故事,那對不起了,你自己都沒做到尊重原著,為什么又來黑烏爾善呢?

二、何為魔改?如何界定改編尺度?

正如上面所說,封神故事,無論列國志傳、武王平話還是封神演義,都是作者用自己當時的“現(xiàn)代思維”寫就的,宋代平話是宋人思維,明代演義是明人的價值觀,到了清代,又被清人用新價值觀改寫了一版。因為作者文筆和創(chuàng)作能力太差,無力融會貫通,以至于目前市面流通的通行本封神演義,就是這樣一個雜糅匯總各時代價值觀的產物,這與四大名著有非常大的區(qū)別。

三國水滸西游記雖然也有幾百年的發(fā)展演變,資料版本無數(shù),但施耐庵、羅貫中、吳承恩的水平太高,經(jīng)他們之手,這三本書直接上升到神級的高度,后人沒必要再大幅刪改了。書中那些主要人物,可能單調些,扁平些,臉譜化些,與現(xiàn)代價值觀不符些,但人物性格、行為邏輯、矛盾沖突都很精彩,影視改編難度自然不大。比如李逵,書中有明顯嗜殺的性格,現(xiàn)代電影只要把它往魯莽好斗、愣頭青和童真方向引導一下就好,他跟宋江的關系不用變。比如孔明,現(xiàn)代電影只要把他近乎妖的神技削弱一些,變成一個智者就好了,他跟劉備的關系也不用變??墒牵馍裱萘x里的周文王、紂王、通天教主、申公豹、姜子牙、哪吒、李靖、女媧、妲己等等,人物性格總是模糊不清,行動線老是前后錯亂,行事邏輯也經(jīng)常自相矛盾,影視改編自然要重新確定他們的性格,取舍他們的故事,理清他們的行為邏輯和人設,更不要說原著那強大卻脆弱的宿命論和低劣的敘事技巧,簡直是影視改編最不愿看見的大坑。

簡而言之,要認真拍好封神故事,要用當代價值嚴肅審視封神故事,不大改是不可能的。如果這就是所謂魔改,那還是老話,你想要的是你自己心里的封神演義,就別花錢買票了。

另有一種黑子,他們認可這部電影的改動,但認為這個改編毫無邏輯,不自洽,甚至還有西化傾向,所以說是魔改。這更不要聊了,你可以去找一些專業(yè)的編劇老師,像汪海林、雷神等等,看一看他們對封神劇本的評價有多高。一句話,你可以不相信冉平和冉甲男(我都不信他們寫得出這樣的本子),但你永遠可以相信蘆葦!

最后再回應第三種黑子,這類黑子認為,文學改編電影就得按原著拍,只要改編幅度過大,那就是魔改,就是垃圾。這里反問黑子們一句:你能數(shù)得出來的經(jīng)典影視改編,比如笑傲江湖、東方不敗、臥虎藏龍、俠女、東邪西毒、青蛇、倩女幽魂、霸王別姬、黃飛鴻、投名狀……哪一個改動不大?哪一個不是顛覆?哪一個不是杰作?這還不要談大話西游這樣的作品。

7.28更新:電影的真實與歷史的真實

封神上映一周多了,吐槽電影不符合歷史的噴子雖然正在減少,卻還是相當活躍。

他們的吐槽大概有這些:商朝有這么大投石車嗎?冀州有這么寒冷嗎?商朝有馬鐙嗎?質子是東周才出現(xiàn)的,而且既然身為質子,怎么還能讓他們去沖鋒,死了怎么辦?商朝的服裝和造景哪有這么華麗,商人不應該穿獸皮和粗布麻衣嗎?殷壽能叫殷壽嗎,歷史上他應該叫帝辛或者子受!伯邑考不是名字,他的真名應該是……

嗯……這些偽歷史噴子的歷史知識可能學得還可以,但不能算精,甚至不能算專業(yè),因為專業(yè)的人說不出這樣的話來,而這些人的文學審美能力卻是相當差。他們的邏輯是這樣的:首先,電影不應該對演義做這么大改編,即使原著漏洞很多,情節(jié)很差,人物單調,也要按原著來拍,我們就是想看動起來的小人書,管他什么電影理論,管他什么人物塑造。其次,既然你這部電影不尊重原著,那它就必須要尊重史實。然后,他們開始列舉歷史知識來論證電影其實也并不尊重史實。最后,開噴。

不得不說,這個腦回路相當之典型,正是某些歷史系學生(我也是歷史系出身)或歷史愛好者的管用套路。他們看歷史劇,主打一個挑毛病,其他都不重要,這是把歷史劇當論文看了??墒撬麄兺?,封神是一部神話史詩,完整來說,是一部有史詩氣質的神話電影。

它是一個以商周為背景,以儒釋道文化和民間信仰為內涵的架空神話,各種設定都是對中國歷代,主要是商周青銅、宋人山水、元明道教文化,三者重組后的一個融匯創(chuàng)新,本質上還是要表現(xiàn)一個有史詩氣質的神話傳奇,因此從歷史考據(jù)角度去考證它并沒有意義,而應該考慮三點:

一,電影的美學體系是否有中國文化的基因?在中國的文化中是否有跡可循?

二,這個故事是否展現(xiàn)了中國歷史的某些真實精神,比如原則的真實、價值的真實、人性的真實?

這些方面,封神其實都做到了。

三,真實的歷史如何與虛構的電影創(chuàng)作相結合?

也就是說,電影工作者應該具備豐富專業(yè)的歷史素養(yǎng),這樣你的故事核心和情感才不會跑偏;而后,更應該具備從歷史中提煉、重組、改造出適合藝術創(chuàng)作的養(yǎng)分,讓歷史為創(chuàng)作所用,而不是讓創(chuàng)作受歷史的束縛。

畢竟,真要按黑子們的考據(jù)標準來拍,這個電影就不可能成立,二三部的魔家四將怎么辦?商代還沒有琵琶呢,還沒有傘呢,還沒有姓魔的呢。聞仲能叫太師嗎?李靖能叫總兵嗎?哪吒能用火尖槍嗎?三尖兩刃刀啥時候上過戰(zhàn)場啊?如果要還原商代真實的生產力水平,讓老百姓粗布麻衣,讓帝王們穿著獸皮拿著木杵,那神仙們怎么辦?都是神仙了還能穿什么?難道裸奔?武俠小說里俠客們成天帶劍走天下,符合歷史嗎?你管不管?俠客們路見不平一聲吼,隨便拔刀互毆你管不管?左冷禪都敢在封禪臺一統(tǒng)五岳了,官府在哪里?

所以說,文學、神話、電影就是以古代為背景,講述古代某些人性和沖突,同時結合現(xiàn)代價值觀,適當去改造、創(chuàng)新出有傳統(tǒng)美學氣質的服化道體系,表達一種貫通古今的歷史精神。

如果說到這里,您還要在那里賣弄微末的歷史常識,去挑各種毛病來彰顯自己,那大可不必買票,回家去摳老三國不是更好嗎?

7.29更新:

真沒收錢,純自來水,如果大家這么想讓我收錢,不妨打賞幾塊,或者幫忙瘋狂艾特官方,讓他們看一看,衡量一下本文貢獻,打點稿費,等第二部上映時再出一篇萬字文,解析那些法寶和神仙背后的故事。

說一下哪吒楊戩為啥老是一起送快遞這件事。

從創(chuàng)作角度完全能理解,姜子牙一個修煉四十年的小仙,忽然成了凡人,肯定不習慣,他每次都叫楊戩哪吒一起走,在情節(jié)設置上明顯是一個笑點,讓觀眾輕松一下。但從觀眾角度看,又的確是個bug,笑是笑了,但那是嘲笑,老是這樣,都看不見斗法了,多可惜啊。

另外,從編劇之一冉甲男的采訪得知,劇本中哪吒的性格是比較沖動易怒的,更接近原著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橫小孩兒,這一點從電影里哪吒僅有的幾次表現(xiàn)也可以看出,他動不動就生氣,沒說兩句就要打人,看起來心智水平還在兒童到青少年階段。因此,楊戩之所以總是跟哪吒一起走,也是為了監(jiān)護哪吒,免得他路上出差錯,壞了大事,而姜子牙畢竟老奸巨猾,就算沒了法力,很多時候想要脫身自保也是不難的。

Sitemap冀ICP備15003424號

Copyright ? 2020-2025 shangyouth.com [天龍影院]

電影

劇集

綜藝

動漫

$urls = array('http://shangyouth.com/h/2.html','http://shangyouth.com/h/1.html','http://shangyouth.com/rss/baidu.xml');$api = 'http://data.zz.baidu.com/urls?site=shangyouth.com&token=Hf4VKEPpzMIENlJY';$ch = curl_init();curl_setopt($ch, CURLOPT_URL, $api);curl_setopt($ch, CURLOPT_POST, true);curl_setopt($ch, CURLOPT_RETURNTRANSFER, true);curl_setopt($ch, CURLOPT_POSTFIELDS, implode("\n", $urls));$result = curl_exec($ch);echo $result;
榕江县| 新河县| 瑞金市| 无极县| 若尔盖县| 抚顺市| 香港 | 余姚市| 汤阴县| 内乡县| 通榆县| 比如县| 金华市| 孟津县| 红安县| 宜川县| 墨江| 玉龙| 彭州市| 溆浦县| 柳江县| 都匀市| 左云县| 肃宁县| 汶川县| 遂平县| 宜丰县| 左云县| 和林格尔县| 齐齐哈尔市| 赫章县| 新野县| 仪陇县| 洛扎县| 思茅市| 夹江县| 上高县| 洛扎县| 天津市| 绍兴县| 济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