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的陌生人》是一部法國電影,故事情節(jié)充滿情感和驚悚元素。女主角安娜誤入了會計師威廉的辦公室,并將自己婚姻中的麻煩和秘密傾訴給了他。威廉被安娜的故事所吸引,認真傾聽并約定下次見面。然而,這個誤會很快被揭穿,安娜離去。但不久后,她又回到了威廉的辦公室,這次他們改變了交流方式,威廉坐在門的后面,靜靜地傾聽著安娜的內(nèi)心世界。隨著交往的深入,威廉的疑惑也逐漸增加。影片通過這個誤會和交流的過程,展現(xiàn)了人們之間的情感糾葛和秘密。同時,法國背景和女主角的美麗為故事增添了浪漫色彩,而驚悚元素的加入則讓故事更加扣人心弦。這部電影通過精彩的劇情和演員們出色的表演,成功地將觀眾帶入了一個充滿懸念和情感的世界。它不僅是一部愛情電影,更是一部令人興奮和思考的作品。無論是愛情還是驚悚,觀眾都能在《親密的陌生人》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2003年的製作,電視上重播才看了。? Confidences trop intimes ?,中文根據(jù)英文名 ? Intimate Strangers ?譯成了《密愛的陌生人》或《親密的陌生人》。 ? Confidences trop intimes ?直譯作〝太多隱情的傾訴〞,怕是不夠〝商業(yè)吸引力〞罷。
說的是一神祕女子專程從瑞土邊境乘火車到巴黎見一位精神分析師,卻左右不辦入錯門,向的是一位稅務顧問傾吐了自己的婚事性事隱情。古板的顧問先生起初反應不過來,隨即不可能不被話題所吸引,死水生活起微瀾,於是將錯就錯,沒有點破,繼續(xù)了這樣的會面談話。後情不細說了,免得未看的人掉了胃口。網(wǎng)上搜到的故事梗概中文版錯漏百出,不知中譯字幕會不會亦是錯漏百出,讓人看不懂。
稅務先生係由盧辛尼(Fabrice Luchini)演的,功力異常深厚的一位演員。片中他在家裏對著鏡子隨音樂跳舞的那一段,十分出彩。男人獨自起舞,總是格外性感。連著想起的另一段,《理髮師的情人》中的,何士弗(Jean Rochefort,演出男主角)面對愛人的舞姿,怪異卻柔順自然,迷死人了,才是極品吧。
這麼一扯上關係,翻一翻,驚覺原來同一導演!樂貢德(Patrice Leconte),怪不得。《理髮師的情人》1990年出品,約莫90或91年出的《阿飛正傳》裏,也有一場榮哥哥對鏡獨自起舞,不知是否學來的橋段。無論如何,榮哥哥的扭捏,可想而知。
說回到精神分析,這部片子,大概要瞭解一下法國的精神分析師如何作業(yè),才能欣賞到最精彩之深處。
法國社會文化對個體心理健康相當重視,不但有前提及的嬰幼兒心理分析師,而且,每宗意外事故,均有心理分析師到場、開解事故波及者的災後恐懼心理。更不用說,開設私人心理醫(yī)療所的精神分析師,非常受人尊敬的淵博智者,有很高的社會地位。當然,收費亦昂貴,既無醫(yī)保補助,且療程多為長期經(jīng)年,十年為期是常有的事,因此,這一行業(yè)亦有淪為有錢人專利的可憂趨勢。
法國主流的精神分析師,師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而自拉康之後,明顯躍變。諮詢一位精神分析師,不再僅僅是透過夢的解釋,給夢中物體套上一些固定意義符號;最新趨向,反而推崇口頭語言對任何〝滑思〞(心中滑過的思緒聯(lián)想)的各種敘述,並據(jù)此找出隱藏於一切表象之後的真正的心理結(jié)構(gòu),心理糾結(jié)隨之打通。相比之下,榮格與弗洛伊德的斷裂,或許沒有錯,但榮格身後帶出的末稍流派,卻是誤入歧道的,妄圖總括出幾條定理(如將人性格歸為幾列之類)適用於一切個體之上,由此洐生出許多現(xiàn)代企業(yè)中用以聘人、考核員工能力等的心理測試,無視其暗藏抹殺人性之刀。
這些精神分析師,并非當代意義上的〝醫(yī)生〞,大多也沒有醫(yī)學院畢業(yè)執(zhí)照,而每一位得以執(zhí)業(yè)的精神分析師,由跟從導師先作自我精神分析起,要起碼大致十年才可育成,開業(yè)後,靠的是〝口碑〞搵食。諮詢者一般每週一到兩次約談,費用每次由50到80歐圓到更高,一年下來,會是一筆巨大開支,因此底層家庭難以負擔得起。政府設置的某些社會幫助機構(gòu),對低收入人群或有些許扶助,但那裏的心理向?qū)?,無論素質(zhì)底子又或工作態(tài)度,有時相差太遠了。
〝口碑〞愈高的精神分析師,要價愈高。片中那女子要見的精神分析師,好像要120歐圓(記不清了),嚇我一跳。但他也確實厲害,當稅務先生要搬出家傳的事務所(同時是居住所)時,他探頭高喊了一句:〝剪斷臍帶了吧!〞
他講的是〝心理臍帶〞這一術(shù)語。自嬰兒出世,物理意義上的臍帶是剪斷了,但孩子與父母之間仍需要一種心理上的〝臍帶〞牽繫,這〝臍帶〞在正常的情況下,於青春期的叛逆沖動中痛斷,斷得過早或太遲,對孩子的情感世界將會產(chǎn)生無法預計的影響。
前邊提到的一好友女兒,精神失常後,經(jīng)多方諮詢精神分析師,隱約透出的訊息,事發(fā)根源還是在父母。其女兒與母親的關係一向不甚好,母親愛嘮叨,推得父親一切愛意傾注女兒,造就一個心理失衡的家庭。要打通癥結(jié),需要的是整個家庭都開始精神分析諮詢,尤其母親。其母親由毛里斯島移民,雖已身任大學英美文學教授,但內(nèi)心壓力未被釋放,典型的〝上一代問題遺留下來,這一代未解脫,下一代受累〞例。
我偏執(zhí)地想,並非真心相愛的夫婦,千萬不要生孩子罷:不能給孩子一個和睦融活的家庭,受苦的是孩子。尤其那些把 〝生孩子〞作愛情籌碼的女人,如此念頭真是要不得。
又及,依我見,在中國推行精神分析,是極其困難的事。原因之一,中國文化沒有〝剖白〞的傳統(tǒng),不像西方,宗教裏有向神父〝懺悔〞〝告解〞(confession)的傳統(tǒng)。自古中國女子尚有閨房密語略可舒心,男子就慘了些,尤其明爭暗鬥的江湖上,心內(nèi)隱痛收埋,以面不改色為榮?,F(xiàn)今,女子亦搏入職場,男女糾纏早己超越情愛界限,愈處高位的男女,愈難向精神分析師放心隨便〝剖白〞了去,況且,在這〝信用〞嚴重缺失的社會年代。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