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女主人的力量來自憤怒。她不工作,作為家庭主婦也不做家務不帶孩子,只有整天向老公孩子女仆吼叫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
男主人的力量來自錢。Diouana崩潰的時候,他以為她是要錢,可她不接受,他沒有其他辦法。D死后,他去D家里想用錢償命,他們不接受,他害怕了。
Diouana的力量來自拒絕。她被奴役,被歧視,不能出門看夢想中的法國,不能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但至少她可以拒絕工作,拒絕過法國人逼她過的生活。唯一能掌握的就是自己的生死。
這三種都是消極的、無奈的,并不是真的力量。
殖民在讓歐洲一時富了,但是對殖民者和殖民地都有持久的傷害,雙方至今仍在無力地彌補。
------------------------------------------------------------------
很多看電影的人覺得Diouana何必自殺,明明可以回非洲,明明可以怎么怎么樣。1. 旁觀者清,當局者明。而且從小說中可以看出,D到法國后得了抑郁癥。2. 蓋茨比中的名言:“每當你覺得想要批評什么人的時候,你切要記著,這個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備你稟有的條件?!?br>一堆法國人吃飯,白人老頭說“我從來沒親過黑妞”,然后強行親D。其實這種事我在美國經(jīng)歷得太多了,一直有傻逼用pick-up line like "ooooh i've never had an Asian girl"。可是我有自信說他們是傻逼,是因為我健康地長大、學習,了解殖民和種族歧視的歷史,然后作為一個成年人,自愿來到美國。這點歧視對我來說只是笑料,不會損害我的自尊,更不能在實際層面影響我的生活。
Diouana作為仆人被騙到她心心念念的法國,這個只在夢中存在的地方。她對歐洲、對白人并不了解,幻象著能融入;她不識字,說法語有口音被嘲笑;主人克扣工資她就沒有錢,主人懲罰她不給她飯吃,她就得挨餓;她從家鄉(xiāng)來到異鄉(xiāng),突然變成了唯一的黑人,陌生人都不叫她名字而叫她“黑人”。對于一個之前生活很簡單的人,這些是天大的變化,難以理解也難以應對。
“我是誰?我存在的意義是什么?”衣食無憂的哲學家們辯論這些問題,是精神追求,是享受??梢粋€生活沒有保障的人,被迫思考這些痛苦的問題,是折磨。
--------------------------------------------------------------------
這部非洲電影把法國女主人拍得非常淺薄、令人討厭。整天莫名其妙生氣,大吼大叫,還會嘟嘴,嘟嘴這點我真是無力吐槽,這不是偶像劇里的小姑娘才有的表情嗎。
這個荒唐的人物,就像國產(chǎn)抗日神劇里的日本鬼子。二戰(zhàn)過去這么多年,中國人還是恨日本人,還是在電視里丑化他們。
殖民和黑奴的時代也很遙遠了,可黑人還是恨白人,丑化白人,還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甚至覺得自己的問題應該由白人來解決。覺得自己處于任何不滿意的境地都是因為膚色,而不去考慮是不是因為窮/蠢/懶/暴力/整天抱怨。我不喜歡stereotype,但是當一群人自己表現(xiàn)得跟負面stereotype一模一樣,誰也救不了他們。扯遠了,扯到美國現(xiàn)在的種族問題。
這部電影水平并不高:不提落后的技術,只說不清晰的時間線和奇怪的表演。但卻被譽為經(jīng)典,只因為是第一部非洲長篇電影。對非洲電影標準這么低,難道不是另一種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