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珊德拉之夢》是一部情節(jié)豐富的電影,涵蓋了劇情、愛情、驚悚和犯罪等元素。故事圍繞著兄弟伊恩和特里展開,他們在父親經(jīng)營的餐館中長大,并受到母親的教導要向有錢的叔叔霍華德學習。然而,特里和他的女友沉迷于賭博,頻繁借錢去賭場。一次賽狗比賽讓特里贏得了一筆錢,于是兄弟倆一起購買了一艘小游艇,并將其命名為“卡珊德拉之夢”。然而,他們并不知道這個名字所帶來的不祥之意。伊恩愛上了一個渴望成為模特或演員的女孩安吉拉。為了幫助她實現(xiàn)夢想,伊恩四處尋找賺錢的機會,而特里則因賭博欠下了巨額債務。兄弟倆陷入了困境之中。這時,霍華德叔叔出現(xiàn)在他們面前,希望能幫助他們擺脫困境,條件是他們必須殺死對他們不利的商業(yè)伙伴。為了解決各自的問題,兩人決定執(zhí)行這個任務。一切似乎都進行順利,然而,一場噩夢悄然降臨。特里因殺人而內心自責,無法面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猶豫是否向警方自首。伊恩得知了這個消息,擔心特里的自首會牽連自己,于是找到了叔叔霍華德,兩人開始策劃殺害特里的計劃。在“卡珊德拉之夢”游艇上,親情、金錢和良知開始相互斗爭,故事展開了一場扣人心弦的審判。
「你是認為神明再也不掌管這世界了呢,還是認為這人間已立下了新的律條?」——歐里庇得斯《美狄亞》
起初以為活地阿倫(Woody Allen)的新作《迷失愛與罪》(Cassandra's dream,2007)指涉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的悲劇《阿伽門農(nóng)》(Agamemnon)而已,左思右想之后又暗感不妥若有未明,原來,活地阿倫已把人生的悲劇都說透了。
卡珊德拉(Cassandra)曾是特洛亞公主、阿波羅的戀人,有預言的能力,后來由于拒絕阿波羅的愛,便遭其詛咒,令所有人不相信她的預言。特洛亞戰(zhàn)敗后她成了希臘軍統(tǒng)帥阿伽門農(nóng)的俘虜,她預言阿伽門農(nóng)和自己的死亡,結果一一應驗,事見《阿伽門農(nóng)》一劇??赐辍睹允叟c罪》,我才發(fā)現(xiàn)卡珊德拉不是戲中的任何一個角色,而是活地阿倫自己。他一早就嘗盡了人生的苦味,瞥見了死神的身影,他的電影好比是預言,聽懂的人點頭低喟,不懂的人以為是危言聳聽胡言亂語。
《迷失愛與罪》中的兄弟二人本來相親友愛,Terry在車房工作,用情較專,但由于賭癮難控,卒之債臺高筑;Ian在父親的餐館工作,他較有理想,搭上美麗的女演員后情難自控,為了充闊和投資酒店業(yè)而急需金錢。富有的舅舅來訪,他愿意出錢解決兄弟二人的問題,但又指使他們殺死一位敵人。后來兄弟連手完成任務,Terry卻追悔莫及,精神恍惚;Ian扶搖直上,人財兩得。最終卻是Ian為免Terry招認一切罪行,計劃殺Terry,卻反遭Terry錯手所殺,Terry最后自盡。
電影一如女演員介紹自己所演的話劇時所說,戲是關于道德、命運和罪惡,這正好構成了活地阿倫三部最嚴肅的作品之主題脈絡——《犯罪與不端》(Crimes and Misdemeanors,1989)是關于道德;《迷失決勝分》(Match Point,2005)是關于命運;《迷失愛與罪》是關于罪惡。
《迷失愛與罪》的男主角應該是Terry,他的原型是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說《罪與罰》中的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二人同因殺人而懺悔內疚,罪感交纏,贖罪難求,可能還要加上杜斯妥也夫斯基本人的生平寫照,皆因二人都是賭徒,事實上杜斯妥也夫斯基也寫過一部中長篇小說名為《賭徒》,是在《罪與罰》創(chuàng)作及連載途中抽出三個星期完成的,小說中的主人公阿列克謝的賭徒一面可歸諸Terry,好財與愛情狂熱一面則歸諸Ian。Ian的原型明顯是《迷失決勝分》中的Chris,同是向上爬的小伙子,一動情就失去理性;而舅舅的原型就是《犯罪與不端》中的Judah,買兇殺人,不擇手段。
除了跟《迷失決勝分》一樣向杜斯妥也夫斯基取經(jīng),從《迷失愛與罪》又可見活地阿倫在希臘悲劇中獲得不少靈感?;畹匕愅高^劇中人之口道出尤其喜愛歐里庇得斯(Euripides)的《美狄亞》(Medea)恐非空穴來風。
《美狄亞》是關于復仇與痛苦、正義與罪的悲劇,忘恩負義的丈夫伊阿宋另娶王女格勞克,曾出生入死的妻子美狄亞怒不可遏,殺死格勞克后更殺死親兒子,將痛苦轉歸后悔莫及的丈夫。
其實并不需要從人物和情節(jié)尋找《迷失愛與罪》與《美狄亞》之間的關系,反而是在人的本質和戲劇的構成兩方面,二者有相通對話之處;與其滯步于劇情,不如看看活地阿倫和希臘悲劇作家怎樣看人和人生。
我們同樣找到男女之間的愛情,又找到嫉妒與猜忌;我們同樣找到二人之間的忠誠信任,又找到背叛疑懼;有時人們會相親相愛,友愛和睦,有時又會反目成仇,翻臉無情。有時人會良心發(fā)現(xiàn),有時又會鬼迷心竅;人有欲望和野心,但人又有夢想和理想。人聽從肉身的驅使,但人又順從靈魂的呢喃。人會恐懼與顫栗,但人又會安慰與關心別人。人靠記憶回到過去,靠想象臆度將來。人是盲目的,同時,也是理性的。
從電影和悲劇,我們找到人。但活地阿倫和希臘悲劇作家并不滿足于此,他們也追尋神/上帝。
《迷失愛與罪》中的Terry在殺人前苦苦掙扎,殺人后深感愧疚,他喃喃自語,脫口而出道:「如果世界真的有上帝……」如果上帝是絕對正義,那么不完美的人實在無望。在希臘悲劇中,由于命運之力,或由于因果報應,若罪孽早種,多沒有好下場——弒父母、殺親子、被放逐、失去能力、目盲、瘋狂、滅亡。太多了。索??死账?Sophocles)的《伊迪帕斯王》家喻戶曉,不用多說,而他在另一悲劇《安提戈涅》(Antigone)的開場也提及伊迪帕斯王兩位兒子又自相殘殺,終于死在對方手中,應驗父親的詛咒。電影《迷失愛與罪》則反之以兄弟鬩墻告終,同樣留下悲劇的下場。不消說,絕對的正義是人間道德的最大敵人,而且錯誤在時間的長河上是無法挽回和更正的,所以人無法指望自力贖罪。
《迷失愛與罪》比較《犯罪與不端》及《迷失決勝分》更為悲觀,至少《犯罪與不端》留下點點自嘲和黑色幽默,《迷失決勝分》中的Chris得幸運之神眷佑,逍遙法外,或許他會有改變的余地?!睹允叟c罪》留下瘋狂、遺憾、死亡與宿命,「如果世界真的有上帝……」Terry道。也許上帝真的存在,不單是Terry放在床頭的米開蘭基羅的畫《創(chuàng)世記:亞當?shù)膭?chuàng)造》。畫中上帝是創(chuàng)造者,人有了生命,但人吃了禁果懂分辨善惡后,道德便出現(xiàn)了;又當人被逐出伊甸園后,自由也出現(xiàn)了,自由卻受制于命運,道德又受制于罪惡。活地阿倫不單單吸收希臘悲劇的題材,接續(xù)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思考,同樣他也向自身的猶太傳統(tǒng)尋求立足點。
電影不停地說「生命」——在船上兄弟大談生命真美。父親對兒子嘆息道生命無常。戲劇中的女演員說生命是一大諷刺。上一刻的愉快,下一刻就逆反了。這是命運,改不了;《迷失愛與罪》的悲觀是在于「生命」的孤立與罪惡感,一如囚徒身陷囹圄,走不出。仰頭再望,米開蘭基羅畫中的亞當伸出指頭,和上帝只差那一點點距離,那一點點距離卻構成了希望。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