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祠堂》是一部古裝電視劇,故事背景設(shè)定在明朝末年的徽州府臨源謝家。劇中圍繞著一個女人展開,她的命運充滿了變數(shù)。在男尊女卑的時代,祠堂是女人的禁地,但是她卻成為了祠堂的主人。劇中涉及了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包括戀人、叔嫂、夫妻、父子、妻妾、主仆、朋友和兄弟等。故事以樸實平實和自然流暢的方式展示了個人、家庭、宗族和國家的欲望、道義、榮辱、情仇和生死。這部劇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連綿不絕和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代表了文化的無尚價值和生命的超越永恒。
這篇劇評可能有劇透
最初看到劇照,驚訝于林心如的古裝扮相竟如此清純動人,差點沒認出來,與印象中的形象完全不同。于是一開始便對這部片子有了相當?shù)呐d趣。
看完整部劇才發(fā)現(xiàn),這部片子中可圈可點的人物竟是那么多,除了林心如扮演的秀云,還有奶奶、致卿、致成、致相、秀才公、甚至吱溜,每個人都是那么鮮明,那么讓人難忘。而整個謝氏家族的凝聚力,更是讓人感動、震撼。
盡管如此,在看到最后幾集之前,我卻一直沒有在這部劇中找到真正讓我喜歡的人物。
或許秀云算得上是一個近乎于完美的女人。她美麗賢淑,隱忍堅強,為了整個家族默默奉獻。她愛的人是致成,可是父親把她許配給了致卿。她沒有反抗,平靜的接受了。我相信,婚后的她也愛著致卿。致卿生病時,她耐心照顧;致卿不在家時,她數(shù)著日子期盼;致卿納了小妾,她傷心失望;致卿死后,她絕望暈倒。這一切,都足以讓人相信,她對致卿的愛也是真誠的??墒?,在她的心底,難道真的沒有遺憾嗎?到老時,她終于承認,“年輕時,我心里想過別的男人”。輕輕一句話,卻讓人心里堵得難受??墒怯帜茉鯓幽??要不留遺憾,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玉芬就走了與秀云截然相反的道路,她反抗了父親定下的婚姻,和心愛的人私奔了,可是為此她付出了太多,而最后,她又真的幸福了嗎?我不能說我不喜歡秀云,這是一個讓人敬重的女人,可是想起她來,卻讓人覺得沉重。
或許致成也算得上是一個近乎于完美的男人。他成熟內(nèi)斂,正直穩(wěn)重,心胸寬廣。他愛秀云,但同樣的,他也接受了長輩為他安排的婚姻,只是默默關(guān)心幫助著秀云??墒钱斊拮尤ナ篮?,一直沒有續(xù)娶的他透露了這樣一個信息——他一直深愛著的人是秀云。之前,有傳宗接代的重任——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他接受了他根本不認識的女人;之后有了兒子,他不需要也不愿意再娶一個自己不愛的女人了。不能說婚后他不愛妻子,但他對妻子的愛卻遠不能跟對秀云的愛相比,但無論如何,他盡到了丈夫的責任,我們似乎不能從他身上找到什么過錯??墒?,和致成比起來,我卻更喜歡致卿——雖然致卿明顯多了很多缺點,他易沖動,常得罪人,會嫉妒,有時小心眼,可是他豪爽直率,對朋友忠誠,冒死保護東林黨的遺孤讓人欽佩;他對秀云的愛一點都不比致成少,臨終托付妻兒的一幕,讓人潸然淚下;——他流露出來的是真性情。而想起致成,卻始終讓我感到壓抑。
直到看完最后幾集,確切的說,是演到清朝初建,新的徽州知府來到謝鎮(zhèn)之后——我終于找到了這個全劇中我真正喜歡的人物——謝致相。這個在劇中第一集就出現(xiàn),貫穿始末卻上鏡不多的人物,隨著在劇中的“死而復(fù)生”,讓我回想起之前的諸多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就像一顆顆散落的珍珠,串連起來竟是那樣的璀璨——而在主人公自盡的那一剎那,它們又化作了晶瑩的淚珠,看似形毀,卻已一滴一滴滴入心底。
這是上天注定的緣分,讓還是孩子的他代替受傷的哥哥與嫂子拜了天地。洞房花燭夜,盡管奶奶一再囑咐“新娘的蓋頭只能讓你哥哥親自來揭”,調(diào)皮的他還是趁沒人的時候偷偷遛進屋里第一個揭了嫂嫂的蓋頭——“嫂子真漂亮!”那一刻,已注定了她是他這一生中最最重要的女人。
俗話說長嫂如母——母親早逝的他每天吵著要嫂子哄他才能睡覺,全然不顧新婚的哥哥。嫂子也正如母親一樣關(guān)心著他,愛護著他,給他做可口的飯菜,給他縫衣做鞋,陪他玩耍嬉戲。 他喜歡嫂子,也許正如喜歡母親一樣理所當然。只是,當有人開玩笑的說等他長大要給他娶媳婦時,只有八歲的他會說:“致相不要長大,致相要永遠和嫂子在一起”。當然,那時沒人會把這話當真。
哥哥因為久病不愈影響了情緒,拿嫂嫂出氣。小小的他已會保護嫂嫂,只身擋在嫂嫂面前大聲斥責哥哥:“不許打嫂嫂。”幾年后,嫂子懷孕了,可是族人們卻置疑嫂嫂的清白。哥哥在外經(jīng)商尚未回家,已是少年的他又挺身而出:“如果有誰懷疑嫂嫂,傷害我未出世的侄子,就是我謝致相終身的仇敵!”
他以他自己的方式愛著嫂嫂,保護著嫂嫂。嫂嫂的快樂,就是他的快樂;嫂嫂的心愿,他全力完成?!拔衣犐┥┑脑挕保闪怂K身的誓言。嫂嫂讓他好好讀書,參加科舉,以后做個好官,光宗耀祖。已中了舉人的他,欣然許諾:“嫂嫂希望我考,我一定考個狀元回來給你?!睅啄赀^后,帶著殿試第一,欽點狀元的榮耀,他衣錦還鄉(xiāng)。
此時的他,已到了成家的年齡。當父親提出讓他趕在回京之前在家鄉(xiāng)完婚,他忽然語驚四座——“孩兒在京城已經(jīng)完婚了……是袁大人親自做的媒,沒來得及稟明父親。”雖然有足夠的理由,父親的失望還是寫在臉上?;蛟S,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不在家鄉(xiāng)完婚,其實并不是因為這個理由吧——孩童時的話隱約在耳邊回響:“致相要永遠和嫂子在一起。”
回到京城,他記著嫂子的囑咐,要做個好官。無奈大明朝氣數(shù)已盡,走到了窮途末路。他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在文武百官明哲保身之時,勇敢地擔起保衛(wèi)國家的重任,血灑疆場。所有的人都以為他死了,也許他自己也這么認為。妻子自盡隨他去了,嫂子也因他的死訊悲痛萬分。
如果故事就在這里結(jié)束,在我心里留下的,或許只是一個普通人的影子,有一絲感慨,有一絲遺憾??墒菐啄赀^后,他又回來了,回到了家鄉(xiāng)謝鎮(zhèn)。親人們驚喜萬分,再次見到嫂子的他,看似平靜的外表下面,掩藏著的是怎樣的感情呢?
“我不再是以前的謝致相了,以前的謝致相已經(jīng)死了?!彼@樣對嫂子說。是的,和當年意氣風(fēng)發(fā)的狀元郎相比,他的容貌已經(jīng)留下了歲月刻畫的痕跡,多了幾分滄桑,也多了幾份沉重。但很快的,人們弄清了這話的真正含義:此時的他,已是新上任的徽州知府——他做了清朝的官員!父親憤怒了,與他斷絕了父子關(guān)系,到死都沒有原諒他。嫂子也不理解他,要他永遠離開謝鎮(zhèn),就當沒有過這個家。于是他離開了——“嫂子說什么,致相都照辦。”“我聽嫂嫂的話”,依然是他不變的誓言。
他為嫂嫂請了皇上的旌表——在他眼里,嫂嫂是值得旌表的,雖然他早已料到,嫂嫂不會接受這個旌表。果然,嫂嫂得知是徽州知府為她請的旌表,親自來到徽州府當面請辭謝罪。嫂嫂到來的那一天,他一路叫著嫂嫂迎去,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恰逢端午,嫂嫂請他吃飯。他凝視著座在對面的嫂嫂傻笑。嫂嫂問他笑什么,他說,“嫂嫂還記得嗎,我八歲那年,嫂嫂嫁到我們家,還是我第一個揭了嫂嫂的蓋頭呢?!鄙┥﹩査麨楹纹拮尤ナ蓝嗄耆圆焕m(xù)娶。他笑道:“北方的女人我看不上,這里的女人看不上我?!?是啊,在他的心里,永遠記得的是第一個跟他拜堂的女人吧,雖然那時他只是他哥哥的替身。
席間,嫂嫂向他敬酒——喝酒前,他終于說出了久藏于心里的話:“功名榮辱都是過眼云煙,其實人生若是能娶到嫂嫂這樣的女人,長相廝守,不離不棄,那才是真正的福氣呀?!薄爸孪嗾堨罕淼拇_是為了見到嫂嫂,希望嫂嫂來這和致相一起生活?!?br>
從小就聰慧過人的他,又怎能沒看出這是毒酒呢——嫂嫂想要跟背叛祖宗的他同歸于盡。 “我聽嫂嫂的話”,是他一生的誓言。這一次,嫂嫂要他死。酒,兩個人都喝了。我以為故事就要這么結(jié)束了。但是,我再一次低估了他。
“致相是該死,但嫂嫂決不能死?!彼麚Q了酒,酒里放的,僅僅是蒙汗藥。他讓人把昏迷的嫂嫂送回了家。
他在留給嫂嫂的信中寫道:“致相一生雖然短暫,卻經(jīng)歷了世間的榮辱悲歡。從明朝的狀元,到大清的知府,盡管在君子的眼中,致相是以變節(jié)小人的結(jié)局走完這人生旅程;但致相不以為恥,更不后悔,只因致相相信,自己沒有背叛自己的良心?!?br>
是的,誰當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是否生活得好。作為明朝的狀元,他為朝廷奮勇殺敵,血灑疆場;他看到了清朝給百姓帶來了更好的生活,歸順清朝,他問心無愧。歷史會告訴世人,他的一生,是如此蕩氣回腸。
送走嫂嫂,他執(zhí)行了“聽嫂嫂的話”的誓言。嫂嫂要他死,他選擇了自盡。此時,已經(jīng)天下安定,他走得很安詳——“上天待我不薄,居然給我個機會讓我在臨死前見嫂嫂一面?!币苍S他唯一的遺憾,是最終沒能永遠跟嫂嫂在一起吧。
信的末尾,他寫到:“致相臨別,別無所求,只求嫂嫂好好活著,不要顧忌世間凡俗禮節(jié),嫂嫂若能和鐘愛一生的致成哥結(jié)成連理,獲得幸福,致相會在陰間含笑祝福。”
看到這里,淚,無聲地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