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激流》是一部以喜劇元素為主的電影,講述了主人公哈蒙和他妹妹莎拉的生活故事。電影大部分情節(jié)發(fā)生在哈蒙的家中,展現(xiàn)了他們在生活中的困惑和掙扎。哈蒙是一個作家,過著頹廢的生活,沉迷于酒精、煙草和一段段短暫的感情關系。他與各種女人有過關系,有些是工作上的認識,有些則是在娛樂場所結識的。他作為一個父親,對自己的兒子不負責任,甚至把他丟在酒店旅館里,還教他喝酒,這種行為令人深感不安。與此同時,哈蒙的妹妹莎拉因為言行舉止的瘋狂而與丈夫離婚。她的女兒渴望與父親生活在一起,這給她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幾乎讓她崩潰。電影在結尾處,莎拉離開了哈蒙的家,與另一個男人開始了新的生活,而哈蒙走到銀幕前向觀眾告別,也向自己的過去告別?!稅鄣募ち鳌吠ㄟ^喜劇的手法,揭示了主人公們內(nèi)心的掙扎和迷茫。他們在追求快樂的過程中,常常陷入困境,無法找到真正的幸福。電影通過幽默的方式,讓觀眾反思生活的本質(zhì),并意識到我們需要對自己和他人負起更多的責任,才能真正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我唯一感興趣的是愛,以及對愛的需求?!奔s翰?卡薩維茨如是說。
要理解卡薩維茨的電影其實很簡單,因為它們反復在論述著關于愛的付出與索取,但通往愛之伊甸園的旅途卻異常艱辛。卡薩維茨是人類情感最深邃的洞察者,他的電影有那種完全有悖于好萊塢經(jīng)典敘事的影像風格,在羅杰?艾伯特看來,卡薩維茨是那種屈指可數(shù)的擁有極其鮮明個人特色的導演,你會通過他影片中的任何一個鏡頭認出他來,因為卡薩維茨電影中的主人公總是在獨自囈語、爭吵、沉思或者伴隨著音樂跳舞,他們渴望愛,卻又不知道如何付出與接受愛,但是“上帝呀,他們?yōu)榇擞质嵌嗝吹嘏ρ剑 ?br>
卡薩維茨在1959年(幾乎與當時的法國新浪潮同時期)拍攝了處女作《影子》,這部電影迄今都被認為是美國獨立電影的開山之作,卡薩維茨也被推崇為美國獨立電影的宗師。但在美國商業(yè)化程度極高的制片體制下,獨立電影的生存空間極其有限。作為一位電影天才,卡薩維茨在30余年的導演生涯中只完成了大約12部長片,其中部分還從來沒有公開發(fā)行過。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作品都屬于美國電影史上最具作者特色的杰作??ㄋ_維茨的獨立電影之路往往伴隨著難以預料的挑戰(zhàn)。因為拍片成本問題,卡薩維茨不得不連續(xù)出演主流影片獲得片酬進行補貼,讓自己的親戚出演電影來節(jié)約成本,甚至將自己的家作為外景地。卡薩維茨對好萊塢主流制片體制的挑戰(zhàn)如同希緒弗斯般英勇,“我在制片廠學到一件事:你不能同時滿足他們和你自己?!币虼撕芏嗳藢⒖ㄋ_維茨和好萊塢另一位不得志的電影天才奧森?威爾斯相提并論,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讓我們認識到美國電影的另一種不朽與偉大。
卡薩維茨1984年的作品《愛的激流》被公認為他的晚期代表作,這部情感醇厚的動人經(jīng)典也是卡薩維茨所有電影中在標題就直接出現(xiàn)“愛”這個字眼的。影片改編自卡薩維茨和他的表演小組創(chuàng)作的一個話劇,但和其他話劇改編的電影相比,《愛的激流》仍然出現(xiàn)了大量電影所特有的語言。在好萊塢之前的話劇改編經(jīng)典中,如在《欲望號街車》、《長夜漫漫路迢迢》、《靈欲春宵》中,成功還是過多依靠劇本和表演,其中能發(fā)現(xiàn)大量話劇痕跡?!稅鄣募ち鳌冯m然也是室內(nèi)戲為主,但卡薩維茨通過他天才的鏡頭移動和場景構造讓影片變得異常生動。卡薩維茨電影中的鏡頭總是以一種極其細微的方式移動,讓觀眾在不覺察到鏡頭運動的情況下感受到空間中的情感流動。如在莎拉離婚談判那一段中,攝影機多次直接將鏡頭對準了傾聽者,而不是說話的人,而鏡頭的上下左右的細微運動也暗示著人物此刻情緒的波動。在拍攝室內(nèi)場景時,卡薩維茨又善于運用門、窗等制造景框效果,同時割裂人物。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多次出現(xiàn)莎拉的夢境和羅伯特的幻覺,這些場景美好又殘忍,它們大大擴展了電影的主題。
影片雖名為《愛的激流》,但同卡薩維茨之前的作品一樣都在訴說著愛之不可能??ㄋ_維茨的電影永遠都是他自身的投射,在卡薩維茨過世前兩周,他打電話給他的友人“我去世后如果有人問你我究竟是怎樣的人?請你回答他,去看我的電影吧!”卡薩維茨的電影具有某種感人至深的魔力就在于這是導演真實心靈的投射,它的私人性質(zhì),不妥協(xié)的態(tài)度,銘刻著鮮明的卡薩維茨標簽??ㄋ_維茨喜歡煙、酒和音樂,在這部《愛的激流》中這三種元素幾乎貫穿了影片的每個場景。但這三者又是痛苦、孤獨與迷茫的代名詞,所以《愛的激流》始終被一種無法擺脫的憂傷所困擾,在冷峻的影像中暗涌著熾熱的激流。
“愛就是奔流不息的激流”卡薩維茨在影片中讓吉娜?羅蘭茨飾演的莎拉兩次說出這句話,對于莎拉來說,他剛剛經(jīng)歷了婚姻失敗的打擊,原本選擇和她生活的女兒在最后時刻決定跟隨父親,雖然她已經(jīng)不再愛自己的丈夫了,但她的感情全部轉(zhuǎn)移到了女兒身上,她認為愛是一種強烈、洶涌的情感,但卻得不到認同,她的愛是瘋狂的,為了博得丈夫與女兒的好感,她甚至幻想自己變成一位蹩腳的魔術師,還表演跳板跳水。影片最后,在暴雨之夜,她選擇和在打保齡球時認識的男人離開,去追求一種更加激烈的愛。但卡薩維茨飾演的弟弟羅伯特則完全不同(本來該角色是由喬?沃爾特飾演,但開拍前幾天,他臨時退出,才成就了卡薩維茨和羅蘭茨夫妻倆的姐弟情),他早已對愛失去了信心,也許在他看來,愛的激流就像是海浪,來得快,去得也快。他沉迷于短暫的情愛關系,喜歡上一個黑人女歌手,甚至與她母親相談甚歡,可是到了另一個早晨,他還是選擇回到另一堆女人中去。他不信任家庭與婚姻,不相信愛能靠婚姻的形式去維護,自己的兒子出生后就從來沒見過他,后來帶兒子去旅行,就把他一個人留在旅館房間里,還縱容他抽煙、喝酒。莎拉內(nèi)心充滿了愛,卻無處釋放,最終內(nèi)心崩潰;而羅伯特內(nèi)心空虛,需要外部源源不斷地填充。每個人對愛都有自己的理解,但這種理解卻不被你所愛的人理解,這往往就是悲劇發(fā)生的原因。
羅杰?艾伯特有個經(jīng)典論斷,他說在卡薩維茨的電影中永遠是吉娜?羅蘭茨而不是男主角在扮演卡薩維茨本人。順著艾伯特的這個理論,我們能找到另一條通往卡薩維茨電影的路徑。吉娜?羅蘭茨幾乎出現(xiàn)在了所有卡薩維茨的重要作品中,從《面孔》中被虛偽婚姻所累的妻子,到《權勢下的女人》中想做好妻子而不得的女人,再到《夜無邊》中產(chǎn)生自我懷疑的大明星,羅蘭茨奉獻了一次次精彩的表演,卡薩維茨說“表演就是表達很多的情感”,羅蘭茨出現(xiàn)在卡薩維茨的電影中就代表了電影最核心的情感力量,金發(fā)與墨鏡是她的標志(王家衛(wèi)也在《重慶森林》中讓林青霞致敬了羅蘭茨),詮釋孤獨與痛苦則是她的任務?;仡櫫_蘭茨的這些角色,她們痛苦、迷惑,往往深陷精神疾病的困擾而選擇了歇斯底里的發(fā)泄,這些女性形象獨立于以往美國電影中善良(或者邪惡)的刻板定調(diào),詮釋出一種超越身份與性別的表達方式,她們就如同《邦尼與克萊德》、《不結婚的女人》、《五支歌》等好萊塢“另類”經(jīng)典電影中的女性,逃離家庭教條的束縛,追求自我與自由的人生態(tài)度。在《愛的激流》中,羅蘭茨飾演的莎拉住進弟弟的家,并給他帶來的一大群動物,這絕對是影片的精彩一筆,突發(fā)奇想的莎拉選擇讓寵物來為羅伯特作伴,是想讓他找到愛的寄托,她似乎明白,自己并不能承擔起這個責任。
愛是私人的事,所以卡薩維茨選擇了家庭錄像式的即興風格,但這看似隨意的背后卻是卡薩維茨精心排演的結果,在拍攝過程中,攝影機又總能撲捉到那最感人的一刻,再也沒有誰的電影比卡薩維茨更加令人心碎了,那個暴雨的夜晚,姐弟告別,羅伯特面向攝影機和觀眾揮帽告別,誰又能想到,這部電影竟是卡薩維茨最后一部重要作品,此后他一直飽受病痛的折磨?!澳阏娴膼畚覇幔俊?、“你用什么來打賭?--愛!”當我再回憶起這些對白時,也明白了卡薩維茨仍然是懷有愛和勇氣的,他對愛的信仰也從來沒有消弭。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