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赢家彩票邀请码,万象城娱乐awc777,金博宝188,大发彩票地址,ag线上平台,快三注册,ku娱乐官网登录

《梅爾羅斯》劇情介紹

《梅爾羅斯》是由愛德華·貝爾格執(zhí)導,大衛(wèi)·尼克爾斯,愛德華·圣奧賓編劇,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詹妮弗·杰森·等明星主演的劇情,電視劇。

《梅爾羅斯》是一部改編自愛德華·斯泰奇的同名小說的劇集,該小說是一部黑暗的自傳體小說,講述了斯泰奇在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英國成長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各種艱難困境。這部劇集將以五集的形式呈現(xiàn),每一集都將聚焦于梅爾羅斯在不同時間段的生活??挡推嬖诮邮懿稍L時表示,這是一部非常復雜和令人困惑的角色,他很興奮能夠挑戰(zhàn)自己去扮演這個角色。他還表示,他對梅爾羅斯的故事非常感興趣,因為它探索了人類的黑暗面和復雜的情感。這部劇集由大衛(wèi)·尼科爾斯執(zhí)導,尼科爾斯也是劇集的編劇之一。除了康伯巴奇之外,劇集的主要演員還包括雪莉·亨德森、杰西卡·拉格、珍妮弗·杰森·李、休·勞瑞和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妻子蘇菲·亨特?!睹窢柫_斯》預計將于2018年在Showtime電視臺首播。

《梅爾羅斯》別名:浮生若夢,梅爾羅斯 Patrick Melrose,于2018-05-12在天空視頻首播,制片國家/地區(qū)為英國,單集時長60分鐘,總集數(shù)5集,語言對白英語,最新狀態(tài)全5集。該電視劇評分9.0分,評分人數(shù)106430人。

《梅爾羅斯》演員表

  • 帕特里克·梅爾羅斯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飾演

     

  • 大衛(wèi)·梅爾羅斯

    雨果·維文 飾演

     

  • 埃莉諾·梅爾羅斯

    詹妮弗·杰森·李 飾演

     

  • Nancy

    布萊思·丹納 飾演

     

  • Marianne

    艾莉森·威廉姆斯 飾演

     

  • BridgetWatsonScott

    荷麗黛·格蘭杰 飾演

     

《梅爾羅斯》評論

同類型電視劇

《梅爾羅斯》影評

6767有用

改編很成功,比原著光明,比原著豐富(更完第5集)!!

《梅爾羅斯》是一部備受期待的電視劇,由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擔任男主角梅爾羅斯的扮演。這部劇共有5集,由Showtime電視臺推出。梅爾羅斯從小就受到了虐待,這給他留下了心理創(chuàng)傷。然而,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他最終戰(zhàn)勝了藥物的依賴,實現(xiàn)了心靈的痊愈。這部劇將展現(xiàn)出梅爾羅斯的成長歷程,以及他在戰(zhàn)勝困難中展現(xiàn)出的堅強意志和勇氣。觀眾們可以期待著這部劇帶來的震撼和感動。

第1集:Bad News(壞消息)

原著我才看完前兩本(一共有5本啊,真能寫……),原著真是陰郁的一塌糊涂,悲慘的一塌糊涂,絕望的一塌糊涂。我本來很擔心這個劇會拍成從頭慘到尾的高純度致郁片??赐甑?集我覺得改編相當成功。

首先,電視劇的第1集是小說的第2本(Bad News),講的是22歲的男主為了取父親的骨灰進行的紐約幾日游。第2本提前、第1本(Never Mind)推后的做法因為保留了“男主童年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的懸念,比較能抓住觀眾。而且第2本真的比第1本歡快很多了(沒錯,男主一直在吸毒、差點要自殺的第2本已經(jīng)比第1本歡快多了)。第1本真的非常非常的可怕,詳細描述了男主父親怎么性虐待5歲的男主,怎么精神凌遲男主的母親,細節(jié)可怕至極,我感覺這部分內(nèi)容打頭陣能讓一半觀眾棄劇。

小說的第2本情節(jié)其實有點扁平,主要就是男主從頭到尾都在吸毒,包含了數(shù)量巨大的技術細節(jié)(看完能基本掌握如何搭配海洛因可卡因和安非他命以達到最優(yōu)效果)。小說里22歲的男主基本處在一種麻木混亂的狀態(tài),完全看不出自救意圖地沉浸在毒品的空虛中。電視劇里男主至少自救意圖明顯,想戒毒的打算始終貫穿,對自己的人生還有痛感和知覺,這就已經(jīng)不知道多光明了。電視劇塑造的男主一方面空虛沉淪玩世不恭,另一方面渴望救贖向往新生,這兩點我覺得結(jié)合得恰到好處,使得本劇既不至于讓觀眾太反感太煎熬,又沒有套路煽情的油膩感。濃郁的色調(diào)、快速跳躍的節(jié)奏都沖淡了過度陰郁的感覺,男主種種浮夸反諷的行為甚至搞出了一點喜劇效果,這些我覺得都是改編上成功的點。

情節(jié)方面,刪掉了男主和毒販Pierre的一長段內(nèi)容。本來小說里男主似乎認為Pierre是整個世界上他覺得最親密最有共情感的人。Pierre的個人經(jīng)歷是在精神病院住了8年,8年間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雞蛋,然后男主覺得這很不錯(大致可以感覺到小說有多負面了吧)。這段調(diào)子太陰郁絕望,刪掉光明多了。

小說里男主去找Marianne只不過是想暫時填滿空虛轉(zhuǎn)移對毒品的注意力,基本上和在餐館狼吞虎咽tartare tartare沒什么本質(zhì)區(qū)別。Marianne也是全程冷漠客氣,兩人沒有產(chǎn)生任何感情沖突。 電視劇里這段男主流露了感情和自救意圖,Marianne也作出了正常人會做出的憤怒厭惡的反應,算是改得有人性多了。

小說結(jié)尾有一段被完全刪掉了。這段寫男主釣Marianne失敗以后去酒吧找了個陌生姑娘打算回去滾床單。結(jié)果姑娘是個暴食癥,男主帶姑娘去餐廳觀摩她惡心地吃了一頓,然后回酒店沒發(fā)生發(fā)生任何身體和感情上的連接,就兩人輪流去洗手間,一個嘔吐一個吸毒。這段刪掉我覺得有點可惜,男主和這個姑娘的對照和摩擦都很有意思,同病相憐又相厭,一夜交集以后還是要各自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往前走。最后男主離開酒店時帶著諷刺厭煩又帶著同情地跟前臺說房間里有個姑娘在睡覺,她起來可以叫任何她想吃的東西,記在我賬上,這個情節(jié)令我印象很深刻,其實改溫情點保留下來應該挺不錯的。反正小說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各種無動于衷,各種孤獨絕望(服務人員都非常專業(yè)、非常冷漠客氣恭敬地hold住全場,不像電視劇里還把男主趕走了)。電視劇里和男主接觸的人則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態(tài)度,Anne是真誠的關心,Marianne是厭惡和憤怒,男主父親的幾個朋友是客氣冷淡無動于衷,這樣比較有層次感也更豐富一些。

至于wuli本尼自然還是很迷人啦。這種浮夸不要緊、就怕不夠力、可以卯足了勁爆發(fā)式尬演技的角色,還能人格分裂模仿不同人聲音,簡直就是為他度身定做的狂歡吧。難怪他說特別想演,觀眾看得自然也很過癮。就是……額頭上的皺紋能不能不要這么醒目,這樣觀眾能看出這是位22歲的青年嘛(一定是為了告戒我們吸毒毀皮膚,沒毛?。?/p>

--------------------------------------------------------------------------------------------

第2集:Never Mind(不必在意)

第二集改自小說的第一本《Never Mind》,仍然改得比原著光明溫情不少。首先我得感謝導演沒有把那天臥室里發(fā)生的事情直白地拍出來,門外寂靜的走廊里那長長的沉默已經(jīng)給了我足夠的痛苦和恐懼。其次電視劇中的人與人之間還有感情交流,每個人似乎還有呼喊和傾訴的沖動。小說里的每個人都孤獨地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的世界里,男主的母親Eleanor并沒有對朋友Anne說過丈夫的事情,也沒有在樓梯上、臥室里兩次認真詢問兒子“今天到底發(fā)生了什么”。Eleanor到底有沒有感覺到這一天發(fā)生了可怕的事情?小說里沒有明確寫。一來Eleanor整天酗酒嗑藥精神恍惚,她能否在客觀上注意到那些異狀是個問題。更重要的是,她對丈夫的恐懼比Patrick對爸爸的恐懼還要嚴重,其實從感情上她不敢也不想問這個問題,因為她不敢也不想知道答案。躲在酒精的麻醉里自欺欺人好像已經(jīng)是她找到的最好的自保方式了。(小說里有一段電視劇里沒拍的,David阻止Eleanor去樓梯上看兒子以后,Eleanor坐在那里頭腦里想的自己怎么被丈夫暴力強奸懷上了Patrick,那件恐怖的舊事也發(fā)生在陰暗可怕的樓梯上。)連所有人中最正常的一個——Anne也沒有劇中這么英雄。在把Patrick在樓梯上等媽媽的事情傳達了一遍以后,她沒有如劇中反復指出這對父母的不盡責,更沒有和男主人爆發(fā)正面沖突憤然離場。小說里的Anne只是為小男孩感到了一點難過,然后覺得這些人簡直有病,自己再也不要跟這些人來往,然后就禮貌地告辭了。

另一個重要的改動是David對所有人實施的暴力的性質(zhì)。劇中這種暴力是比較直白和外露的,David會半夜跑到兒子房間里威脅兒子“如果把今天的事情說出去我就把你撕成兩半”。但在小說里,那種暴力是更無形的精神控制,是更恐怖更微妙的天羅地網(wǎng)。David在小說里并沒有這樣直白地威脅過任何人,每個人自動對他噤若寒蟬,自動始終守口如瓶。最吊詭的是電視劇和小說里都明確點出這家人的巨額財富其實都是Eleanor娘家的錢,因此David手中其實沒有任何實際的籌碼,他卻莫名其妙地靠精神控制奴役了所有人。仔細分析一下的話,David的手段幾乎是教科書式的精神控制手段。第一,一套邪教式理論(“我折磨你是為了你好”“你如果能忍過這個,人生中就沒有什么困難能打到你”)。第二,打擊受害者自信,降低受害人的反抗意識(比如說長年累月當眾羞辱Eleanor。你連個菜都點不好,你連客人的座位都安排不了,你一文不值。其實在局外人看來Eleanor是個超級富有的女繼承人,她才是條件更好的那一方吧)。第三,阻斷受害人之間的交流和聯(lián)合的可能性,并且阻止他們向外界求助(因為不能太嬌縱孩子,所以母親不能過多地和兒子接觸;軟性限制Eleanor交友甚至出門)。第四,靠毫無原因的懲罰來鞏固絕對權力(Patrick因為踩了兩個無花果突然遭到了飛來橫禍。作為一個小孩,他還有正常人的反應,他反復問父親“我做錯了什么?”。但是沒有回答,我說你錯你就錯,沒有原因和道理可講。后來我們看到這招馬上見了效果,Patrick不過打破一個杯子就嚇得魂不附體。而其他受害人比如Eleanor在受懲罰的時候甚至根本不會問“我做錯了什么”,她只想盡一切可能逃過懲罰、熬過災難就好。)

在這套恐怖體系下,所有受害人的反應也是教科書式的“習得性無助”,他們不再問原因,不再自救,放棄向別人傾訴和求救,一心只想減輕懲罰和痛苦,甚至流露出主動幫助David傾軋其他受害人的傾向。至于這套精神控制系統(tǒng)為什么能奏效,這大概是個很復雜的心理學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重要原因之一是David的受害人本來就是他精心挑選出來的易受精神控制的人。電視劇里Eleanor對Anne回憶她和David也曾經(jīng)有過美好的時光,似乎她是為了愛才軟弱地忍受了如今已經(jīng)變成惡魔的丈夫。但小說里完全不是這樣,Eleanor和David并沒有什么美好的時光,他們一開始約會就很不正常,兩人吃著飯David突然把盤子放地上叫Eleanor趴在地上像狗一樣用嘴去啃食物。至于Eleanor為什么居然服從了這個命令,小說里寫因為“服從,哪怕是這種荒謬的服從,對Eleanor來說是一種真正的誘惑”。我真的沒辦法再注解了,SM了解一下吧。后來發(fā)生在另一個人物Bridget身上的事情大概又進一步解釋了這種微妙的誘惑。Bridget作為一個簡單直率的人當然立刻覺得David是個變態(tài),但她在害怕和憎惡之余又似乎莫名被David吸引,兩次拿無花果做文章。Bridget半夜試圖逃走,最終卻又折返回來假裝什么事也沒發(fā)生過。電視劇里給的原因是約她私奔的Barry沒有來。而小說中更詭異更微妙,Bridget走著走著開始想:會不會我走到那里發(fā)現(xiàn)Barry根本沒來,她又回憶起B(yǎng)arry約她私奔時用的語句,她討厭Barry的態(tài)度,越想越覺得私奔的計劃沒有希望,于是想著想著她就放棄向目的地進發(fā)自己折回來了。Bridget和其他受害人一樣,仿佛被一種巨大的黑暗力量所控制,她走了回來,安慰自己說“至少我逃走過,我表達過自己的反抗了”。Eleanor也一樣,她明明有大筆財產(chǎn)隨時可以走掉,但她放棄了逃離,她安慰自己說我問過兒子了,沒有問題,他長得多好多有教養(yǎng),做母親的關鍵只是不要干涉。在電視劇里,Eleanor看到Bridget折回來時并不驚訝,只淡淡地說了一句:“你看,那(逃走)沒有你想的那么容易?!边@一筆小說里沒有,加得真是絕妙。你問他們?yōu)槭裁床环纯箚??你問他們?yōu)槭裁床惶幼邌??因為沒有你想的那么容易。這個詭秘難解的黑色夜晚,就像籠罩著每個受害者的天羅地網(wǎng)一樣,他們說不清道不明,只是莫名放棄了自救。至于惡魔怎么織出這張網(wǎng),也不是一句話能說清楚的,這里面有父權男權的枷鎖,有黑暗和死亡的神秘誘惑,有特權階級面對的無窮空虛:花不完的錢,無所事事的生活,永遠不可能實現(xiàn)的精神目標(第一集里David好像說過“我屬于十八世紀”?《隊列之末》里本尼演的那個人也說過對嗎?幻滅和精神SM絕對是英國上層階級的傳統(tǒng)吧,細思恐極。),所有豐盛和榮耀背后的幻滅。這種空虛籠罩著所有人,包括受害人和加害人,結(jié)果他們唯一的生活目標和樂趣就是用精巧高雅的精神SM游戲摧毀自己和別人。只有不屬于他們階級的Anne能一眼看透這群人多病態(tài)多惡心,而這群人在他們自己合謀織出來的華麗羅網(wǎng)里根本連掙扎的動力都沒有。

惡魔為什么會成為惡魔?David也有過夢想和抱負,當鋼琴家,當醫(yī)生,都沒有成功。是因為他的父親也這么無情地摧毀了他心中所有正常的東西嗎,還是因為他發(fā)自內(nèi)心地相信“努力太粗俗”,當個高貴惡毒的廢物才是這個階級最終極的優(yōu)越?他娶了有錢的美國女繼承人,卻又說那些人和他們聯(lián)姻不過是為了收購人形古董?!叭瞬粦摫划斪鳀|西對待”,這是否是David對妻子不滿的根源?是否為了掙脫這種羞辱和無力他才變成一個惡魔?他也善良過、痛苦過嗎?我們不得而知,總之在這個故事里,David已經(jīng)成了一個惡魔。他自己一事無成,就嫉妒別人還有希望;他自己不相信任何東西,就嫉妒別人還有感情;他看到5歲的兒子身上還有活氣(小說里Patrick受虐的導火索不是踩了兩個無花果,而是因為他像所有正常小男孩都會做的那樣爬上矮墻走了幾步又跳下來,因為他偶爾表現(xiàn)出了一點正常孩子的天真和頑皮),就怒不可遏心急火燎地要摧殘他毀滅他。David有點像《金鎖記》里的曹七巧,他把自己一輩子的痛苦和壓抑都轉(zhuǎn)化成了對別人的嫉妒、仇恨和惡,連自己的孩子也不放過。而悲劇不斷重演的原因是受傷害的人總是會最終變成傷害他們的那種人。

第一集結(jié)尾的時候Patrick的朋友問Patrick:“那你要用你的人生做什么?”Patrick突然撕心裂肺地哭了起來。因為這才是所有悲劇的根源,才是所有問題的終極問題。“你要用你的人生做什么?”因為錢花不完,因為無所事事,因為努力是粗俗的,因為不知道要用自己的人生來做什么,所以他們用人生來摧毀自己和他人。Patrick要做的事情,其實就是走出這個怪圈,不要變成父親那樣的人,但是,“那沒有你想的那么容易”。如果Patrick能做到,他就是英雄,哪怕他看起來仍是個只會花錢碌碌無為的貴公子。

--------------------------------------------------------------------------------------------

第3集: Some Hope(一點希望)

先照例給大家匯報一下小說第3本的梗概:(不想看原著梗概的請?zhí)^下面3段)

在第3本里,Patrick當年的故人Bridget早已和Nicholas分手,嫁給了另一個富豪Sonny。全書的線索是Patrick去參加Bridget的盛大派對。此時Patrick30歲,他已經(jīng)戒了毒,但仍然整天喪里喪氣憤世嫉俗,招牌式毒舌加上沖破銀河系的負能量,完全就是生人勿進。連他最好的朋友Johnny見他之前都得參加個打氣會才敢面對他(小說里Patrick沒有去旁聽戒毒支持會,這段主要為了說明Patrick給Johnny造成了多大的壓力和負能量)。 在晚會開始之前,Patrick不知道為什么決定把童年陰影告訴Johnny,但說完以后又覺得完全是隔靴搔癢,既沒有表達出真正核心的東西,也沒有得到真正的理解。 于是,面對好友的安慰,Patrick不僅沒有真正敞開心扉,反而開始跟Johnny進行道德辯論。最后Patrick的結(jié)論是:我已經(jīng)對仇恨父親這件事非常疲憊了,但結(jié)束仇恨只有兩條路,一是復仇,二是原諒。復仇不可能;原諒我不要——這么爛的一個人我憑什么原諒他,原諒他只是偽善的救贖,只是自己騙自己我已經(jīng)自由了而已。(Johnny也是苦啊,朋友提出一個問題,他給個答案,然后朋友開始跟他辯論說這題無解。確實是要參加個打氣會才敢面對這種朋友啊。)然后小說詳細描寫了派對的過程,貌合神離的夫妻,把粗魯當有趣的瑪格麗特公主等等,反正就是病態(tài)扭曲的上流社會眾生相。這場派對跟Patrick并沒有太大關系,他根本不夠格坐公主那一桌,也沒摻合大家的一堆破事,他既沒有向前女友道歉,也沒有遇見未來的老婆??傊畮缀跏裁匆矝]發(fā)生,重要的情節(jié)只有Patrick想上樓跟情人打個炮結(jié)果還沒打成。打炮失敗以后Patrick在閣樓上思考了一會人生,鬼使神差地就想通了。Patrick的新結(jié)論是:他唯一的出路是既永不原諒父親, 又把父親當作一個普通的人去理解。如果他能不再把父親當作是仇恨的目標、令他恐懼的邪惡力量、或者應該憐憫的對象,而只去感受和理解父親的不快樂,把他看作一個普通人,那么他也許就能得救了。小說的結(jié)尾是派對結(jié)束,Patrick走到落雪的湖邊看到水鳥飛起,感到一種奇異的快樂。

我讀完小說的感想有兩條。第一,這能叫Some Hope嗎,這最多叫Quantum of Hope吧。第二,這么松松散散的一堆東西我看你怎么改編成電視劇。

然而編劇又一次讓我很驚喜,他把一堆松散的心緒片段改成了一出相當緊湊的戲劇。

這集和核心是“對照”和“成長”。坐在樓梯上孤獨無依的小孩從當年的Patrick變成了Bridget的女兒Belinda。在所有人中,只有Patrick主動走過去,蹲下身輕聲細語地和小女孩說話,試圖化解成人世界帶給小孩的恐懼和疏離。Patrick安慰的不僅是這個不安的小女孩,也是童年孤獨無依的自己。想要開車逃離變態(tài)家庭的從當年的Eleanor變成了今天的Bridget。經(jīng)過掙扎和猶豫,最終踩足油門把豪宅甩在身后的Bridget解放的不僅是被囚禁的Eleanor,也是當年那個去而復返的自己。而在對照中,我們看到的是角色的成長。Bridget從一個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笨姑娘,變成了一個有勇氣有主見女性,在她帶著女兒和母親駕車絕塵而去的時候,我們都能感受到那種新生的力量和喜悅。Patrick則從一個完全無力自保的弱小犧牲者成長為了一個不僅能照顧自己、還能保護別人的成年人。當Patrick自然而然地蹲在小女孩面前開口說話的時候,我輕輕楚楚地看到了小說里寫得不甚明了的那“一點希望”(即這集的題目Some Hope)——一個能關心別人、保護別人的人一定還有能力自救;一個能這樣和孩子說話的人絕對不會變成他父親那樣的惡魔,Patrick一定會是一個非常好的爸爸。

其實電視劇里的Patrick之所以比小說里的討喜,是因為不管外表多喪,在他身上我們始終能看到這“一點希望”。他會特意去向被自己罵了的侍應生誠懇道歉,因為他從來不是一個冷漠勢力的人;他會在朋友面前維護Bridget,是因為他心里始終保有著那一點善良和溫暖;他會毫不猶豫地離開聚會安慰一個小孩子,是因為他一直有關心和保護的勇氣與能量;他會在朋友說“你不是最喜歡諷刺和張力嗎?”的時候反唇相譏,是因為他從未真的像他父親那樣沉淪在惡意中;他會在朋友問他要如何度過人生時失聲痛哭,是因為他心里的生之欲從來沒有熄滅過。所有這些細節(jié)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上有連最可怕的惡行也不能摧毀的東西。

貫穿全劇的這“一點希望”就是這些從未熄滅的勇氣、善良、和生的欲望。這些東西仿佛是重生的“燃料”,只要這些東西還沒有消失,Patrick就有自愈的力量,他需要的只是突破那層他已經(jīng)鉆了很多年的繭,他需要的只是外界的給他一點點火花去點燃他心里已經(jīng)準備好的這些柴火。在這場無聊可怕的派對上,命運好像突然眷顧了Patrick,他收到了一個又一個信號,看到了一朵又一朵火花:Bridget成長為了一個有勇氣的女性;連毒蟲Chilly Willy竟也變成了一個健康快樂的爵士樂手;Patrick向前女友道了歉,遇到了未來的妻子,把最痛苦的秘密告訴了自己的摯友……好像整個宇宙都在對他說:是時候了,今晚就是開始新生命的時候。

小說的結(jié)尾是雪夜明湖的澄凈,是寒塘鶴影的輕盈,反正就是一種喪到盡頭是超脫的感覺。而電視劇的結(jié)尾是煙花綻放,是浴火重生,是在黎明的微光里扔出童年的那根木棍。我們的英雄Patrick真正拋下了壓迫他30年的重負,看到了新生活絢爛的顏色和光輝。

關于前兩集中的那個Patrick無法回答的問題:你要用你的生命做什么?一個童年時的故人告訴他:不要浪費時間,試著做點貢獻。而他最好的朋友Johnny告訴他:找到一個人,fall in love,have kids。

我們到底該用我們的生命做什么?

要么:

To break into a wider world,to learn something,to make a difference.

(投身更廣大的世界,學些新的東西,試著做點貢獻,改變世界。)

或者:

To love,and to be loved.

(去愛,被愛。)

我讀了許多小說,看了很多電影,想了這么多年,但能稍微說服的我的答案,真的只有這兩個而已。

--------------------------------------------------------------------------------------------

第4集:Mother’s Milk(母乳)

副標題:Patrick又崩潰了(救命,po主也快崩潰了……)

我估計很多人跟我一樣,看了前3集核彈級的Father Issue(對不起實在不知道這詞的中文是什么,“父愛問題”?),以為這就是Patrick唯一需要戰(zhàn)勝的陰影了。但是,顯然我們都被正常的生活經(jīng)歷、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有限的閱讀/觀影量限制了想象力。事實上人生的悲劇是:出了這個坑,還有那個坑;更可怕的是你可以毫不費力地同時掉入3個大坑。

到第3集結(jié)尾,Patrick已經(jīng)英雄地從父愛問題的大坑里爬出來了。40歲的Patrick幾乎不再想起父親,就算偶爾想起也不那么恐懼和痛苦了。然而第4集Patrick又同時掉入了3個大坑:Mother Issue(母愛問題)、婚姻危機、以及中年危機。

母愛問題電視劇拍的比較詳細了。Eleanor終其一生都在都在重復一種非常令人費解的行為模式:她一心拯救全世界所有的兒童,唯獨不能照顧一下自己的兒子;她費盡一切心機要無私奉獻,唯獨不能稍微放棄自我中心,考慮一下身邊的人的感受。到了人生的最后一程,Eleanor還要突然發(fā)力剝奪兒子的繼承權,用自己所有的力量狠狠地再傷害兒子一次。面對兒子的憤怒,她的反應只有“我想要做好事”——只有“我”,只有“我想要”,她的字典里沒有“你”,更不會有“對不起我傷害了你的感情”這種正常人的語匯。 Patrick的痛苦主要不是失去了錢財,而是繼承問題再次讓他感到,自己一輩子都在被母親忽視和背叛,自己從來沒有被母親愛過。 剝奪了兒子的繼承權以后,Eleanor居然還能若無其事地繼續(xù)向兒子索取:“我要你幫我搞定法律手續(xù)”,“我想死,你要幫我安樂死”,她好像從來沒考慮過兒子的感受,也從來沒有過一絲愧疚。作為母親,她在和兒子的關系里只有索取,沒有給予,她做的每一件事,都在若無其事地重復一句話:“我不愛你,我從來沒有愛過你”(正常人說這句話時起碼會禮貌地加上“對不起”三個字吧?然而也沒有“對不起”,“我不愛你”好像是理所當然的)。實際上小說第4本里Eleanor就安樂死問題還做了一次大妖,不知道電視劇是刪掉了還是準備第5集再拍,我先不劇透了。

至于Eleanor為什么會成為這么一個人,答案還是童年陰影(這5本小說絕對是教科書式的童年陰影大全,幾乎每一個人的行為模式都是童年陰影塑造出來的)。Eleanor小時候是個安靜、害羞、自卑、不出眾的孩子,她也被母親忽視和拒絕,也被母親剝奪了繼承權。因此她存在的基調(diào)就是兩種巨大的、難以克服的痛苦:一是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二是缺少愛。而她對這兩個問題的解決之道就是慈善和宗教。從Patrick的角度來看,他認為母親的病態(tài)之處是:她不能也不想和任何一個真實的人產(chǎn)生聯(lián)結(jié);她只能或者只愿意與一些抽象的東西產(chǎn)生聯(lián)結(jié),如“犧牲”、“大愛”之類的玩意兒。為什么不能真實地去愛一個人,或者通過一些更真實的方式去實現(xiàn)自我?因為在做一個真實的女兒、妻子、母親、或者社會人的過程中,必然會有痛苦和不如意,這些挑戰(zhàn)會重新攪動起無價值和不被愛的空虛。Eleanor本質(zhì)上是個自我麻醉的懦夫,她沒有勇氣去承受和體驗真實的人生,于是她用盡一些力量逃避和隔絕這些真實的東西,靠宗教和慈善的精神麻醉過了一輩子。她的行為其實和童年的Patrick想把靈魂轉(zhuǎn)移到壁虎上一樣,是靠“解離”來逃避痛苦:她把自己從一個真實的人的角色和感受中抽離出來,因為切斷了一切真實的感情聯(lián)結(jié),也就切斷了所有作為一個真實的人可能產(chǎn)生的痛苦?!赌贻p的教宗》里裘德洛演的那個教宗說:我們之所以選擇愛上帝,是因為愛一個真實的人太痛苦,我們沒有勇氣去承受。一個真實的人會傷害你、讓你失望,但是上帝不會。許多沉迷宗教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心理動因吧。整件事情的荒謬之處就是:最沉迷慈善的Eleanor其實是世界上最自私的人;為了解決缺乏愛的問題,一個人最終的選擇居然是完全屏蔽一切愛的可能性。

Patrick的婚姻危機,電視劇里改得比較簡單和正常,差不多就是普通中年夫妻的婚姻危機。Mary在電視劇里的反應算是比較人性和正常的,對于一個出軌、酗酒、情緒不穩(wěn)定、自私、幼稚、四十多歲還在糾結(jié)童年陰影的丈夫,妻子說“你再這樣下去我們只能分開”似乎也算合情合理。但是在小說里,這段婚姻危機卻是全書最讓我覺得絕望的部分(對,超過了父親的性侵,超過了母親的拒絕,超過了吸毒、酗酒、自毀、所有)。在小說里,Patrick出軌、酗酒、情緒不穩(wěn)定與其說是婚姻危機的原因,不如說是婚姻危機的結(jié)果。這場婚姻危機真正的原因,是Mary在有了兩個孩子之后把所有注意力和愛都放到了孩子身上,她既不愿意和Patrick作愛,也不再給他任何關注和安慰,Patrick在感情上完全被妻子拋棄了。對于Patrick來說,婚姻危機其實是母愛危機的延伸和放大。小說里雖然沒有交代Patrick和Mary是怎么相識相愛的,但根據(jù)Patrick的自白,正因為他自己的母愛問題如此嚴重,他在擇偶的時候似乎把女人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像他媽媽那樣毫無母性、完全不能勝任母親職責的女人,這是他非常反感并且絕不能接受為配偶的;另一類是充滿母性的女性,他最終選擇的Mary就是一個極富母性人。在有孩子之前,Mary的母性和溫柔也許曾經(jīng)深深地滋養(yǎng)治愈過Patrick,然而Patrick沒有料到一個問題是:在有了孩子以后,極富母性的女人(似乎不可避免地)會變成一個完完全全的母親——她們不再需要愛情和交流,不再是妻子或朋友,她們的所有愛、溫柔、注意力、情感都再也不屬于Patrick,而全部被孩子搶走了。最倒霉的是,婚姻危機爆發(fā)的時機恰好是Patrick繼承權被剝奪,母愛危機爆發(fā)的時候,Patrick一生尋求母愛的兩個來源(母親和妻子)突然之間都在感情上完全拋棄了他,因此他不可避免地崩潰了。因為婚姻危機加母愛危機(或者不如說是雙重母愛危機),再加上中年危機(現(xiàn)在的衰退、麻木、無力 、一潭死水 vs 年輕時的瀟灑、張揚、無限的可能性),Patrick開始酗酒、發(fā)脾氣、出軌,但這些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都類似于小孩子靠故意搗亂來爭奪母親的注意力。而最可怕的是,Mary完全明白這一切變化的原因,她知道丈夫的精神危機,也理解這一切行為的真正訴求,她只是完全不想理會Patrick。 Mary清楚地看著Patrick痛苦和掙扎,但她不想回應,更不想去安慰和照顧Patrick,因為在她看來,孩子是那么可愛、完美、充滿希望,而丈夫只是一個千瘡百孔、疲憊、損毀、不再有希望的人,她無法強迫自己在后者身上花費精力和愛。

全書最讓我絕望的一幕是Patrick和Mary當著孩子的面大吵一架(吵架的原因是孩子明明有自己的小床,但結(jié)果Mary每天都跟孩子睡大床,Patrick每天都被趕到孩子的房間睡),Patrick負氣直接去隔壁房間睡了。吵完以后,Mary和孩子睡在床上,她聽見Patrick悄悄地走進來。她能感覺到Patrick站在床邊看她,觀察她有沒有睡著,但她一動也沒有動,假裝已經(jīng)睡了。最后Patrick默默地爬上了床,睡在孩子的另一側(cè)。“為什么她不能去Patrick那邊?為什么她不能在床的一邊用枕頭把孩子圍住,然后自己和丈夫一起睡在床的另一邊?因為她已經(jīng)沒有什么能施舍給Patrick的慈善精神了。事實上,在這段婚姻中,她第一次開始想象她和孩子單獨住在一間公寓里,而Patrick一個人,悲慘地住在別處。第二天,她對自己的冷漠感到震驚。但她很快就習慣了這種冷漠。”小說里的Mary因為母性太強,在我看來根本缺乏人性。Mary和Eleanor仿佛截然相反的兩個極端,一個太有母性,只關心自己的孩子,一個毫無母性,唯獨不關心自己的孩子,但結(jié)果就是她們兩殊途同歸地都拋棄了Patrick。當然,我理解,Mary有她的理由,她感到疲憊,也許她厭倦了Patrick一再像小孩一樣向她索取感情和溫暖,也許她在母親的角色里太滿足,她根本不再需要Patrick。但是,渾身創(chuàng)傷、支離破碎的Patrick尚且想要走回那間臥室,回到那張床上,為什么Mary可以如此無動于衷,完全沒有一點溝通和解的欲望?母性如果不是照顧和愛的本能,只是一種如此狹隘可怕的偏執(zhí),我們到底為什么要歌頌這種東西?為什么一個人會如此完全徹底地收回對另一個人的愛,我不能明白,我感到很心寒。

但更深刻的問題是,Patrick面對的不光是感情的失落,還有人生的終極幻滅。為了解決“缺乏愛”的問題,他的父親選擇了惡毒和傷害別人,他的母親選擇了逃避和隔絕一切真正的感情。Patrick看似“棋高一著”,他意識到父母的解決方案都是病態(tài)的、都絕不會帶來幸福,他比父母積極,他沒有沉淪而是努力去改變。但結(jié)果他得到了什么?Patrick夠勇敢,他選擇去愛和被愛。然而,去愛的最終結(jié)果果然是被傷害和被拋棄,被愛似乎也是虛幻無意義的。Patrick夠聰明,他缺什么補什么,為了彌補母愛的缺失,他萬里挑一找到了全世界最富有母性的女人。 然而,就像他在第3集里說的,“愛是你總以為某個人能修補你心靈的創(chuàng)傷,結(jié)果卻發(fā)現(xiàn)他并不能”,他的愛情和婚姻像是一場漫長的空歡喜,非但沒有補上母愛的空白,最終連最基本的同情、安慰甚至施舍也沒剩一點給他。為什么Patrick努力自救了幾十年,最后仿佛還是在原點?他好像還是那個5歲的小男孩,無人關照、無人依靠,在黑暗的樓梯間里孤獨無助地一個人舔著傷口;他好像還是那個22歲的青年,靠鎮(zhèn)靜劑(只不過把海洛因換成了酒精)活著,在清醒的瞬間打電話給朋友/情人,哭著尋求一點同情和安慰。所以,Patrick的積極、努力、勇敢、智慧到底有什么用?我們每一個人的積極、努力、勇敢、智慧到底又有什么用?是不是其實Eleanor那種逃避一切的人生態(tài)度才是最有利、最合理的?如果再給Patrick一次重來的機會,他到底應該怎么做才會得救?他是不是不該找這種有母性沒人性的伴侶,他是不是應該選擇和他更像是一類人(但顯然不會給他或者他的孩子太多母愛)的Julia?是不是把救贖的希望寄托在另一個人身上,或者寄托在和另一個人的聯(lián)結(jié)上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也許一切都是徒然的,我看這本書覺得痛苦,是因為字里行間滿滿都是“無解”兩個字。

如果這是一本通俗小說,作者一定會告訴我們Patrick最后重獲新生,找到了一切問題的終極答案,獲得了愛和幸福。可惜這是一本嚴肅文學,所以Patrick沒有,我們也沒有。也許這就是人生吧。

好在電視劇沒有這么喪,我覺得電視劇里的這段婚姻還可以救回來,Patrick還可能找到一切問題的終極答案,獲得愛和幸福。我祈禱編劇能給我們一個光明的結(jié)尾,畢竟人生還是需要希望的。

--------------------------------------------------------------------------------------------

第5集:At Last(最后)

果然有一個光明的結(jié)局啊,先給編劇10個贊!

第5集的主題在我看來是“和解”和“脫癮”。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Patrick的母親對他的傷害可能比父親更大。因為父親的惡是赤裸裸了的暴力,相對容易認清和拒絕。而Patrick的母親對兒子的傷害,卻披著善良和無辜的皮。兒子經(jīng)過多年的心理建設,終于鼓起勇氣告訴母親“我被爸爸強奸過”,母親居然只說了三個輕飄飄的字“我也是”。沒有眼淚,甚至沒有一句簡單的對不起,Eleanor覺得自己沒有責任,因為“我也是受害者,你怎能怪我”。Eleanor給Mary看曾被David性侵過的其他孩子寫給她的信,信中說“我抑郁酗酒自殘了很多年,現(xiàn)在終于好了一點。我原諒你?!盓leanor的反應是:“她為什么要原諒我?她怎能為我不知道而且也無能為力的事情責怪我”。這一筆主要不是為了說明David比前面控訴過的還可怕,而是為了側(cè)寫Eleanor對兒子的態(tài)度:你有什么理由怪我?我不知道。我也是受害者。反正我絕對沒有一點責任,我比誰都無辜,你怪我真是太無情、無恥、無理取鬧了!電視劇拍到這一段時特別給了幾次Patrick的鏡頭:他在花園里高高興興地和兒子玩耍。顯然,此時的Patrick是一個自救成功,已經(jīng)相對幸福安穩(wěn)地生活了十幾年的正常人。再對比后面的酗酒崩潰生不如死,這短短幾個鏡頭的脆弱和美好簡直催淚到我不敢細想。作為一個母親,Eleanor從沒給過兒子任何幫助,兒子全靠自己辛辛苦苦地掙扎出來,結(jié)果如此來之不易的平靜被母親四兩撥千斤的幾句話全部撕得粉碎。這種作惡的效率我看連滅霸也得自嘆弗如。在小說里,在這句“我也是”之后,Patrick問母親為什么不帶自己逃離David,Eleanor回答說“因為怕他殺了我”。Patrick覺得這完全是無稽之談,因為在Eleanor離開David之前,David已經(jīng)至少兩次確確實實地下手要殺Eleanor(其中一次Eleanor逃走叫來了警察,然后在警察的保護下收拾好行李走了,沒有帶走Patrick),“如果你跟一個人住一起的時候他已經(jīng)兩次下手要殺你,那么你離開他怎么也不可能增加他殺你的概率吧”——這么簡單的邏輯,Eleanor偏偏就沒有。最后Patrick的結(jié)論是:Eleanor不逃走,是因為她不想逃走,她渴望David的那種極致的暴力,而自己“只是父母SM游戲里的一個玩具”。Patrick的降生沒有價值,沒有意義,沒有愛,他存在的目的只是作為一個病態(tài)游戲的玩具,我實在想象不出宇宙里還有什么比這更可怕的自我認知了。甚至在許多年后Eleanor已經(jīng)死了,Patrick想到這一點還痛苦得想自殺。

然而,這還沒有完,小說里還有一段更可怕的。中風以后,口齒不清意識模糊的Eleanor有一天看著遠處的Patrick突然對Mary 說:“我永遠不能忘記他是David的兒子?!苯又Y(jié)結(jié)巴巴地反復問Mary:“你還好嗎?你還好嗎?你還好嗎?”Mary感到,Eleanor正在試圖把她從Patrick那里救出來。當然Eleanor不是真的為Mary著想,她是想通過某種追溯過去的魔法,把自己從David那里救出來。Mary想要回答“我還好”,但她看出這個答案的可能性正折磨著Eleanor,因為Eleanor唯一想從Mary這里得到的答案是:“不,我不好。我和一個暴君式的瘋子生活在一起,親愛的,我就和你一樣。”電視劇里把這句“我永遠不能忘記他是David的兒子”改到了Eleanor還健康清醒的時候,同時還特意強調(diào)了“在他(Patrick)生氣或者說刻薄話的時候,我會想到他是David的兒子”,這樣勉強可以解釋為受害者的創(chuàng)傷后遺癥吧。但小說里的那段,我真的看得手發(fā)抖。一個口齒不清意識模糊的半死之人,還能用盡所有的力量散發(fā)出如此強大的惡毒和恨意。Eleanor永遠不能忘記Patrick是David的兒子,她豈止是失職,她豈止是不作為,她豈止是不愧疚,她分明是恨兒子恨了一輩子。對,Patrick是David的兒子,但這明明是Eleanor自己不反抗的后果,這筆帳到底怎么能算到兒子頭上?不管論神邏輯的哲學,還是論虐待孩子的藝術,Eleanor都遠遠超過了David。一個小孩生下來就是父母SM游戲的玩具,被父親折磨了半輩子,被母親恨了一輩子,到底他是做了什么孽?

所以,究竟如何與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父母和解? Patrick后來對Julia說:其實對父母,我感到每一種情緒,鄙視、憐憫、憤怒、恐懼、……還有溫柔。我覺得這就是答案。答案就是承認問題的復雜性,接受自己的一切情緒,沒辦法和解就不和解?!坝啦辉彙笔菍Φ?,“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也是對的。Patrick要做的既不是原諒父母,也不是永遠不原諒父母;既不是永不止息地試圖掙脫恐懼和憤怒,也不是永遠沉醉在恐懼和憤怒里自虐。承認和接受也許是放下的唯一途徑。就像卷福在神夏里對華生說的:“it’s not ok. It will never be ok. But it is what it is.”

一般來說,和解的途徑是溝通。Patrick不是沒試過,但是事實證明有些人就是沒法溝通的。Eleanor的葬禮上出現(xiàn)了David的老朋友Nicholas。Nicholas是David的影子,他搞不好是全書唯一一個發(fā)自內(nèi)心地認同、喜愛、欣賞、甚至崇拜David的人。第3集里有一個伏筆,Nicholas的女兒Amanda也在戒毒互助組里。這集又通過Nicholas的口補出Amanda已經(jīng)多年沒和父親說過話了,并且她至今仍在Johnny那里接受心理治療。不難想象,Amanda是個翻版的Patrick(也許沒有性侵,但感情虐待肯定少不了)。在Eleanor的葬禮上,Nicholas慷慨激昂、充滿懷舊之情地為自己那一套David哲學辯護,但最后他心臟病突發(fā),在眾人看神經(jīng)病的目光中口吐白沫地倒在地上。舊時代終于過去了,人們不再相信父母應該冷淡嚴苛地對待孩子(連Mary也對她自己的母親開了炮),越來越多像Patrick和Amanda這樣的人說出了童年的創(chuàng)傷,徹底切斷了和父母的關系。David死了,Eleanor死了,衷心擁護舊時代的最后一個害人精Nicholas也死了。 臨終的Nicholas攥著Patrick的手腕,艱難地一遍遍地想喊Patrick的名字。他想對Patrick說什么?在下一個鏡頭里,Nicholas的眼里似含著淚光,是愧疚?是悔恨?是不舍?是對Patrick的抱歉? 是對女兒的思念?此時的Nicholas代表的究竟是他自己,還是David,又或者是Eleanor?直到最后,David們也沒有能夠和Patrick們進行一次有效的溝通,但這一切都不重要了。聽到Nicholas的死訊,Patrick很平靜,他似乎并不想知道Nicholas想對他說的到底是什么。父親究竟是因為惡毒還是因為不快樂才這么喪心病狂?母親有沒有哪怕一絲一毫曾經(jīng)愛過自己?這些問題Patrick糾結(jié)過,但他已經(jīng)不在乎了。舊時代已死,光明和前進畢竟是無法阻擋的。重要的是Patrick放下了,重要的是他在想象中讓童年的自己對父親說出了那句他一直想說的話:“那是錯的。你是錯的。任何一個人都不應該對其他人做這種事情?!比绻麥贤ú豢赡?,單向的釋放也已經(jīng)足夠好。如果有些問題是無解的,那就不要再尋找解答了。重要的是Patrick已經(jīng)厭倦了和鬼魂作斗爭,他要去見他自己的孩子,真正的孩子,會在父母的愛里健康長大的正常孩子。

“和解”之外的第二個主題是“脫癮”。戒毒戒酒是很顯然的脫癮,但其實另一條表達脫癮主題的線是Patrick的愛情。第5集有兩個比較難理解的片段,一是Patrick在醫(yī)院戒酒期間曾經(jīng)想逃出醫(yī)院去找一個叫Becky的女精神病人,二是Patrick在母親葬禮后的酒會上問一個女服務生要了電話號碼,但最終又沒有撥打。小說里解釋得比較清楚:Patrick認識到,鎮(zhèn)靜劑最后必然帶來焦慮,興奮劑最后必然讓人筋疲力盡,而生命中一切的安慰最后也只有一個結(jié)果——失望。他覺得自己的問題就是總在尋找安慰,以為這樣就能得救。從毒品、到酒精、到來自女性的愛, 這些東西本質(zhì)沒有區(qū)別,結(jié)果也沒有區(qū)別,從這些東西里得救是不可能的。 上面的兩個片段都是Patrick從愛情中尋求安慰的心癮又犯了,但他兩次都因為想起孩子忍住了。電視劇比較光明和主旋律的改動是把有意義的愛情和純粹為了尋求安慰、填補空虛的愛情區(qū)別開了。Mary和Patrick雖然分居了(沒有離婚),但電視劇里的Mary很關心Patrick,不僅Eleanor的葬禮她任勞任怨包辦了所有事情,而且每次Patrick崩潰的時候她都陪在一旁提供安慰和擁抱。葬禮結(jié)束以后Mary不僅邀請Patrick回家看孩子,還主動吻了他一下,不難想象這段婚姻還有破鏡重圓的可能性。小說里就寫得比較荒涼,Patrick關于放棄尋求安慰的頓悟也包括Mary和Julia。他意識到并非他生命中的那些女人辜負了他,而是他總想從她們哪里尋求安慰、總想被她們救贖的幻想本身就是虛幻的。戒酒成功以后Patrick和Mary雖然恢復了來往,但似乎已經(jīng)沒有什么男女之情,兩人更像一對知己知彼的生活伙伴,沒徹底分手大概也只是為了孩子。從行為上來看,Mary無疑是個好女人,考慮到Patrick的情緒,她幫Patrick安排了Eleanor葬禮的所有事宜,結(jié)果忙完一切回頭一看Patrick正跟Julia聊得起勁。Mary的反應是:真是典型的Patrick,我永遠負責幫忙處理一切,然后他負責跟其他女人聊天(這從側(cè)面解釋了他們的婚姻問題是復雜的,Patrick認為婚姻失敗是因為Mary不再關注他、不再愛他,Mary也許認為婚姻失敗是因為Patrick十年如一日的自私、幼稚、一味索取終于耗盡了她的耐心)。但Mary并沒有感到氣憤,因為“她已經(jīng)不需要Patrick的注意力了”。Mary和Patrick的關系確實很像母親在照顧孩子,兩人雖然友好,但在愛情上非常冷淡,當然也沒有電視劇中的那么多安慰、擁抱、以及最后那個親吻。小說結(jié)尾只寫Patrick想見孩子所以撥通了Mary的電話,他似乎并不想見Mary,對于愛情大概他已經(jīng)沒有什么期待了。

小說里的Julia倒是比較有意思。和Mary分居以后,Patrick和Julia最后一次坐在酒店里相對無言。最后Julia說:“既然現(xiàn)在你和Mary分開了,你也不再需要我了。我對你來說……只是起這種結(jié)構性的作用吧。”Patrick說:“正是這樣?!保ㄒ彩呛茉耍㎎ulia沒有再說話,站起來走了。“他(Patrick)想把她叫回來,但那種沖動消失在兩人之間越拉越長的厚地毯上?!焙髞鞪ulia在葬禮上一見到Patrick兩人就聊得火熱,并且Julia意識到自己不止一次控制不住情緒無故用言語攻擊Mary(其中一次就是電視劇里拍的:P:“葬禮都是Mary安排的。”J:“比起你自己的母親,Mary才更像是你媽吧。”P:“是的,在她有自己的孩子之前確實如此?!保㎎ulia的這種情緒顯然是嫉妒,因此單說愛情,其實Julia反而比Mary愛Patrick。不過Patrick和Julia都知道對方不是自己要找的那種人,雖然吸引始終都在,理解和共情也始終都在(Patrick傾訴人生感悟的對象不是Mary而是Julia),但是然后并沒有什么然后。電視劇里把Julia改得很負面,因為嫌棄住宿條件差主動拋棄Patrick,對服務生也是態(tài)度傲慢勢力到不行。其實原著里第一集跟Patrick一起吸毒的是另一個炮友,第三集同時劈腿Patrick和Johnny的又是另另一個炮友,編劇可能怕打醬油的人太多觀眾看不懂,把這些一股腦全算到了Julia頭上。這一切是為了把Patrick不選擇Julia 合理化,也是為了把劇情簡單化??梢岳斫?,但私心覺得有點遺憾(比起Mary我更喜歡Julia一點)。

最后寫點我對小說的感想吧,對小說不感興趣的現(xiàn)在可以退場了:

看完小說最后一本說實話很失望。僅從文學創(chuàng)作水平的角度,我覺得第5本是全系列寫得最差的。全書的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Patrick在母親葬禮前后進行各種內(nèi)省和思辨,得到了若干飄渺、深奧、帶有哲學意味的晦澀結(jié)論。 比如:

1. Patrick認為,對于過去的痛苦經(jīng)歷,他的問題是一直在和這些東西斗爭。他的新領悟是:得救之道是放棄斗爭,選擇擁抱和接受這些東西。

2. Patrick認為,他的問題是總是急于尋找答案,他的新領悟是:得救之道不是苦苦尋求答案,而是擁抱問題。也許生命本來就是一個問題,他應該擁抱這個問題。

等等。

對于Patrick的這些領悟,我的感想就是:你說的都對,但我完全不知道你到底打算如何用這些抽象的理念來指導現(xiàn)實生活。明天早上起來,你是打算踏踏實實去上班,還是打算上街找陌生人談戀愛?是去找妻子復合,還是去找前女友打炮?是應該給自己提更高的要求,還是應該盡量放輕松?是活在當下享受每一天,還是尋找一個崇高的目標為之奮斗終生?如果上述頓悟無法指導這些實際問題的話,那么這些空洞的頓悟到底有什么用?

然而,正因為這本小說寫得差,我才越發(fā)相信這些都是作者發(fā)自肺腑的人生感想。按前4本的水平,如果作者不是必須把這些他煎熬多年的結(jié)果挖心挖肺地擺到讀者面前,我覺得他根本不會寫一本這么差的小說作為最終章。

所以,我想,也許這就是一個真正的過來人經(jīng)過幾十年鮮血淋漓的掙扎得到的第一手答案。也許Patrick說得對,人生的答案就是沒有答案。幾十年的生活尚且不能給出答案,何況是一本小說。很多年前我讀毛姆的《刀鋒》,讀到最后也有種非常失望的感覺?!兜朵h》講一個年輕人拋棄所有,去尋找人生的意義。他試過波西米亞式生活,當過礦工,救助過窮人,去印度修過禪,最后他選擇在紐約做個非常普通的出租車司機度過一生。他覺得這就是解脫和快樂,這就是他找到的終極答案。《刀鋒》的扉頁上寫著:

“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difficult to pass over;thus the wise say the path to Salvation is hard.”

(一把刀的鋒刃不容易越過,所以智者說得救之道是困難的。)

我一直沒有搞清楚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讀完《梅爾羅斯》,我似乎突然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并且非常確定自己并不相信這句話。所謂越過刀鋒,就是通過不斷的自省和思辨,拼命追求那個終極問題的答案,或者換句話說,就是不斷地鉆一個牛角尖,直到把牛角尖鉆破。也許“智者”相信,這些痛苦和修煉能夠最終帶來徹底的領悟,徹悟之時,你就走到了刀鋒的另一邊。這么說來,小說中Patrick實在是一個非常具有刀鋒精神的人,他痛苦了幾十年,內(nèi)省了幾十年,為了尋找一個童年陰影的解決之道。然而在得到了若干條抽象的頓悟以后,Patrick真的就能得救了嗎?我很懷疑。因為我總覺得鉆破牛角尖的那一刻,他會發(fā)現(xiàn)牛角尖之外還是一個空虛混亂的宇宙;踩過刀鋒的那一刻,他會發(fā)現(xiàn)刀鋒的另一邊并沒有一個天堂在等他,刀鋒的那一邊其實和這一邊沒有區(qū)別。小說的結(jié)尾說:“當他(Patrick)不再把自己的生活看得那么個人化,那片沉重而不可穿透的無言變成了一種完全透明的沉默。在那片清明中,他看見了一線自由?!保ú灰獑栁疫@句話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然后,“他突然想見自己的孩子——真正的孩子,而不是他祖先童年時代的鬼魂,他想見的是還有希望享受人生的真正的孩子”。于是Patrick撥通了Mary的電話,全書完。

這個結(jié)尾中唯一讓我感到希望的并不是Patrick空靈飄渺的頓悟(他的所有頓悟都讓我非常絕望),而恰恰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感情:他愛自己的孩子,想要見到孩子,如此而已。世界上有很多空有小聰明、卻缺乏大智慧的人,比如小說里的Patrick,以及我自己。喜歡想太多,把人生都用來尋找一些抽象的頓悟,結(jié)果往往就是“懂得許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你的頓悟再高級,你的思辨再深刻,就算你回答了宇宙中的一切問題,如果不能指導“明天早上起來應該做什么”,那么這些東西最終只是一個空洞的想法而已。在黑暗和空虛里真能救你的東西我不相信是奧義書,我覺得只能是最樸素的感情和生之欲。如果真有什么人生的終極答案的話(我傾向于沒有,或者,按《銀河系漫游指南》的說法,那個答案是42),我個人覺得那肯定不是越過什么刀鋒,而是一些很接地氣的事情:煮好飯、上好班、照顧好孩子、想想如何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職業(yè)、真誠地考慮怎么解決自己和伴侶之間的隔閡,之類的。

所以我喜歡電視劇的改編,沒有抽象的哲學頓悟,都是一些比較樸素的東西。也許真正的答案往往就是很樸素的吧。

Sitemap冀ICP備15003424號

Copyright ? 2020-2025 shangyouth.com [天龍影院]

電影

劇集

綜藝

動漫

$urls = array('http://shangyouth.com/h/2.html','http://shangyouth.com/h/1.html','http://shangyouth.com/rss/baidu.xml');$api = 'http://data.zz.baidu.com/urls?site=shangyouth.com&token=Hf4VKEPpzMIENlJY';$ch = curl_init();curl_setopt($ch, CURLOPT_URL, $api);curl_setopt($ch, CURLOPT_POST, true);curl_setopt($ch, CURLOPT_RETURNTRANSFER, true);curl_setopt($ch, CURLOPT_POSTFIELDS, implode("\n", $urls));$result = curl_exec($ch);echo $result;
武义县| 滦南县| 云安县| 同德县| 平顶山市| 天全县| 东安县| 大丰市| 仁寿县| 荆门市| 东城区| 巴南区| 宁南县| 昌邑市| 雅江县| 禄丰县| 牟定县| 高密市| 呼玛县| 登封市| 始兴县| 英德市| 疏勒县| 民丰县| 务川| 奇台县| 若羌县| 朝阳市| 绥棱县| 通江县| 都匀市| 资溪县| 平凉市| 桂阳县| 江门市| 新昌县| 新竹市| 刚察县| 滁州市| 永年县| 金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