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一部以青春時代為背景的喜劇愛情電影。影片講述了柯景騰和他的一群好友在追求女神沈佳宜的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故事。雖然他們在情場上屢戰(zhàn)屢敗,但他們對于追求女神的熱情始終不減??戮膀v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而被安排坐在沈佳宜的前面,而沈佳宜也因為柯景騰的英雄救美而開始幫助他補習功課。兩人之間的關系逐漸發(fā)展,但在柯景騰舉辦自由格斗賽后,一連串的事件使得他的好友們也加入了爭奪女神的戰(zhàn)斗。然而,他們最終意識到真正的友誼和青春的珍貴,不再為追求女神而放棄彼此。這部電影通過幽默輕松的方式,展現(xiàn)了青春時代的激情和追求,讓觀眾們回憶起那些年一起追逐女孩的美好時光。
1
這部電影我看了兩遍,和以往所有看過兩遍以上的電影相比,過程是截然不同的——通??偸窃谘咐紫铝朔N子,遇到特別喜歡的,才去買盜版碟、藍光甚至跑一趟電影院。這一次則正好相反。
兩個月前去臺北出差,工作任務不重,于是逛了逛幾處有名的景點,也專門去影院看了早先聽說的所謂“口碑超好”的“那些年”。原本以為下檔了,不過一些小影院仍然堅持不少的排期,可見票房還是可以的。
2
不知道為什么,回來以后時常想起它,有強烈的再看一遍的沖動——電影院散場時零星的掌聲和一整片的低低的哭腔,當時這令我非常訝異。
于是回來后,在網(wǎng)上又看了一次所謂的“待廣電總局審查的”被閹割版的“那些年”,說實話,兩個版本差不多,說有差的人一定沒看過臺版,而且對廣電總局存在“慣性敵視”。
從電影的角度看,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想要被打足60分都是困難的,和臺詞中反復出現(xiàn)的“幼稚”一樣,它的電影技法也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
除了后期剪輯中能夠看出一點兒專業(yè)人士的痕跡外,情節(jié)跳轉、攝影手法、畫面布局、故事的張力和飽滿度、對白、色調、道具、以及一系列的細節(jié)等等,都不甚專業(yè)甚至“幼稚”——這里面也包括了被一致叫好的電影配樂以及音效——與粗制濫造的臺灣偶像劇的差別,僅僅是攝像器材貴了。
3
不過,我還是要堅定不移地給它打足5分。
因為情感,回憶,以及真誠。
4
因為我們的每一個人的青春都是這樣的。我們大概不會在上課時打飛機,大概沒有膽量在老媽面前一絲不掛,大概還不至于操過大學室友的屁眼。
但除此以外的,我們都經(jīng)歷過。
我們也光著腳丫并排坐在操場邊的旗桿下聊未來,也折過小船燈放到學校邊哄臭的河塘里,也在大雨傾盆的夜晚狂按她家樓下的廊燈,也在地震來臨的當口瘋狂地把手機打到?jīng)]電;
我們在女生面前,變過魔術、寫過情書、打過籃球耍帥、借過橡皮搭訕;
我們拔過喜歡的女孩的氣門芯,剪過喜歡的女孩的馬尾辮,用圓珠筆畫花過她的白襯衣,也抓過小蛇放到她的抽屜中;
我們會故意留下來和她一起值日,故意提著沉重的水桶從她面前走過,故意理直氣壯地和她吵架,故意繞個彎騎車——跟在明明放學不同路的她的身后;
我們在她傷心時一起落淚,在她高興時一起大笑,在她難堪時為她解圍,在她離開時默默祝?!?br>
我們都在畢業(yè)前的那天抱著吉他大鬧女生宿舍,但其實每個人只想唱給某一個人聽;
我們都聚在一起看過飯島愛、小澤圓、大浦安娜,卻誰也不知道手槍以外的真實滋味;
我們都為好兄弟遞過情書,而那個女孩自己已經(jīng)喜歡了三年;
我們都在失戀時一蹶不振,但其實那些美好的女孩們,從來都在幫助我們成長;
我們都在告白時心跳加速,在面對告白時心頭竊喜;
我們都在青春的當下,期待快快長大,又在長大的當下,感動自己的青春……
5
電影中有一處對白給我蠻深刻的記憶,五個都喜歡過女主角的男孩們,在女孩的婚禮上說:“如果你真的喜歡一個女孩的時候,要真心祝福他們永遠幸??鞓?,這絕對是不可能的事。像我們這種背后放箭的,才是真愛?!?br>然而,當女孩挽著丈夫的肩膀,在紅地毯上走過,笑意盈盈,甜蜜滿足時,男孩對自己說:“我錯了——原來,當你真的非常、非常喜歡一個女孩,當她有人疼,有人愛,你會真心真意地祝福她,永遠幸福、快樂?!?br>我相信這大概就是真愛吧。即便在這個物欲橫流、虛假齷齪的世界中,這樣的愛,也一定存在。
——起碼,我們愿意憧憬它的存在。
6
我相信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感動者自然大有人在,而不屑者同樣也會有。
坦白講,這不是一部成熟的電影,編劇兼導演九把刀既缺乏剪輯功力,也沒有駕馭一個好故事使之成為劇本結構的能力,他更無法在一部青春電影片中承載起有關青春的價值和思考——而這其實是重要的。某種程度上說,他只有能力去盡力完整地呈現(xiàn)那段他已經(jīng)無法抓回,卻又不舍拋卻的回憶。
相比較在30歲拍出記憶碎片的克里斯托弗?諾蘭,在31歲拍出剪刀手愛德華的蒂姆?伯頓,在34歲拍出殺手萊昂的呂克?貝松,在33歲拍出七宗罪的大衛(wèi)?芬奇,以及同樣在29歲那年就拍出兩桿大煙槍和光榮之路的蓋里奇、庫布里克,已經(jīng)32歲的九把刀肯定是個沒有前途的導演。把“那些年”吹上天顯然也是不恰當?shù)摹?br>但是他的真誠,那份對于逝去青春的懷念、崇敬甚至有些惶畏的態(tài)度,足以讓每一個看到這部電影的觀眾致以敬意。
7
“那些年”是一個摻雜了很多元素的混合體——寄托了七零年代末的這代生人的獨特思維方式和人生觀,同時又在愛情理解的層面,做出了和以往截然不同的闡釋。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一方面,九把刀無論在原著小說里還是電影作品里,都流露出了濃重的自戀意味,這種“感覺良好”的優(yōu)越感,使電影的整體基調比較怪異;另一方面,他的對于青澀的濃厚的學生時代曖昧情感的細膩講述,又直指人心,簡直就是對我們往日歲月的真實還原。
純粹而熾熱的青春回憶、極會講故事的豐富想象力,并不算豐滿的人生閱歷、加之相對蒼白的電影技巧,四者矛盾地結合在一起,有些怪。但我想這也正是有這么多人喜歡看它,并被它深深吸引的原因吧。
8
相對而言,臺灣人骨子里確實有一些更“純粹”的東西,他們的“久負盛名”的文藝腔不是楊德昌侯孝賢們關在黑屋子一邊絞盡腦汁一邊狂打手槍意淫出來的產(chǎn)物——他們是真的很文藝,而這種文藝的源頭,在于對美的東西的真誠的向往和追求。
大多數(shù)臺灣人沒有內地人思維中的裝逼、蛋逼、純爺們等等概念,不會有對“小清新”天然的諷味,不會有對“小資”莫名的敵視,不會有對“文藝青年”稱謂扭扭捏捏的閃躲和自嘲,也不會有對“青春偶像劇”與生俱來的俯瞰的鄙視。
我覺得在某種維度上說,這是內地文化背景現(xiàn)狀的一種悲哀,我們似乎總有太多自命不凡的優(yōu)越感,似乎只有最具深度的才華的高雅的專業(yè)的苛刻的文藝作品才配得上我們高貴的靈魂和內涵。
幼稚的人找不到女朋友,天真的人得不到理解,善良的人自己都覺得自己好像是傻逼,工作以后還套牛仔褲T恤衫的男人肯定沒本事,工作以后還穿學生裝綁馬尾辮的女紙那是在裝純,而裝純的女孩肯定不純。講話太深度人家罵你裝孫子,講話沒深度人家理都不理你,講話深度剛剛好說明你丫沒個性,索性不講話,只能一個人慢慢變老。
看到一個30歲的大男人或者40歲的老女人還在悲春傷秋、唏噓回憶、感懷青春,好像所有人都覺得他們忒沒出息——所以,純愛的簡單范疇的電影,諸如臺灣的海角七號,日本的世界中心呼喚愛,韓國的假如愛有天意——這類影片,我們再也拍不出了。
這類影片其實是很好很好的,盡管它并不高級。但是人們需要他。這是所有人的青春,一去不返。
9
坦白說,這個既看不慣幼稚的“膚淺”,又看不慣深沉的“裝逼”的臭毛病我也有,而且很嚴重。我以前總是覺得冷血動物比五月天牛逼,覺得高旗比金城武帥,覺得超載遠勝過什么蘇打綠,覺得竇唯比周杰倫有才華一百倍,覺得臺灣偶像劇香港TVB這是些蝦米雞巴爛玩意兒啊……我不明白為什么盜夢空間、三個傻瓜、海豚灣這些電影能得到這么高的評價,明明很一般嘛,我也不知道十一度老男孩,怎么就能騙去這么多的眼淚,懂不懂電影啊……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對的,然而我越來越發(fā)現(xiàn),其實是我錯了。
我已經(jīng)過了三張的歲數(shù),但還是喜歡看這些沒營養(yǎng)的純愛的檔次很低的青春電影,是真的喜歡看。我希望內地也能出幾個九把刀這樣的導演,不需要技術和思想,只要足夠真誠,足夠直接,那么我一定會去電影院支持的。
10
電影里頭,女主角說,如果柯景騰跟我告白的話,我會很高興。
那么你是否也想過這樣的問題呢:
如果青春可以再來一次的話,我會珍惜。
如果曾經(jīng)的那個好女孩沒有走,好好對她。
如果兄弟再讓我遞情書,揍丫一拳。
如果還是那樣的一個夜晚,我會說出“我喜歡你”四個字。
如果她哭了,吻她,如果她笑了,吻她,如果她什么都不做,吻她。
如果你說,現(xiàn)在就可以告訴我答案,我一定說好,我要聽
……
如果有一樣東西外表看起來很美好,那就去好好欣賞她。
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