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是由薩基特·喬杜里執(zhí)導,薩基特·喬杜里編劇,伊爾凡·可汗,薩巴·卡瑪爾,內(nèi)哈·迪等明星主演的劇情,電影。
一對印度的中產(chǎn)階級夫婦:服裝店老板拉吉(伊爾凡·可汗IrrfanKhan飾)與太太米塔(薩巴·卡瑪爾SabaQamar飾)為了讓女兒皮婭(蒂希塔·塞加爾DishitaSehgal飾)接受更好的教育想盡了各種辦法。而當他們費勁心思終于要將女兒送進名校時,事情卻又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起跑線》別名:可憐天下父母心,人生起跑線,Hindi Medium,于2018-04-04上映,制片國家/地區(qū)為印度。時長共132分鐘,總集數(shù)1集,語言對白印地語,最新狀態(tài)HD。該電影評分7.9分,評分人數(shù)202192人。
蒂希塔·塞加爾 飾演
拉吉和米塔的獨生女,既可愛又聰慧,卻因為說印地語而在富人區(qū)受到鄰居小朋友們的排擠,直到怙恃 為了給她爭取入學名額搬到貧民區(qū)后,她與窮人孩子們結(jié)下深厚的友情,重新獲得了快活。
伊爾凡·可汗 飾演
本是月光市場小成衣 店老板的兒子,憑著辛勤的勞動和如簧的巧舌,把小店生長 成了規(guī)??捎^的時裝店。對妻子一心要讓女兒上名校,他一開端有所質(zhì)疑,但拗不外 心愛的妻子,終于義無反顧地投身于掠奪起跑線的“戰(zhàn)斗 ”中,從而引發(fā)了一家人從“扮富”到“裝窮”的“變形記”。
薩巴·卡瑪爾 飾演
拉吉的妻子,在家專心相夫教子,非常疼愛女兒皮婭,把皮婭的生涯打理得如公主一般。她感到自己和丈夫之所以不能擠入上流社會,是因他們沒得到好的教育,所以一心要把女兒送入最頂尖的私立學校,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為此不小氣金錢和時光,甚至可以搬到貧民區(qū)去刻苦 受罪。
迪帕克·迪布里亞爾 飾演
拉吉在貧民窟的鄰居,生涯十分貧困,和拉吉一樣也在為孩子申請德里文法學院的貧困生入學名額。他為人仁慈,和妻子一起熱忱地輔助了初來乍到的拉吉一家,為了輔助“破產(chǎn)”的拉吉交擇校費,不吝 冒著性命 危險到馬路上“碰瓷”。
阿莫瑞塔·金格 飾演
德里文法學院的校長。因為身世 卑微 小時候在名校受盡冷遇。外貌 上剛直不阿,不收行賄 ,也謝絕 走后門;實際上,她是將教育經(jīng)營成一門生意,把手中的權(quán)利 當做抨擊 的東西 。
蒂洛塔瑪·索姆 飾演
皮婭·巴特拉的入學參謀
《起跑線》是一部印度電影,講述了一個中產(chǎn)階級夫婦為了女兒的教育而偽裝成富豪的故事。他們購買名牌服裝、豪車和豪宅,與其他富豪家庭交往,甚至組織了一場奢華的生日派對。然而,他們?yōu)榱司S持這個謊言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最終被揭穿。但女兒并沒有責怪他們,反而感激他們?yōu)樗龅囊磺?,明白到家庭的財富不重要,重要的是家人之間的愛和支持。這部電影既有喜劇元素,又讓觀眾思考家庭和愛的真正意義。由伊爾凡·可汗和薩巴·卡瑪爾主演。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印度電影這幾年在中國可謂是風生水起,從《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啊》,再到上半年在中國砍下12.9億驚人票房的《摔跤吧!爸爸》,無一不在中國市場得到了熱烈的反響,可謂是叫好又叫座。
這些在中國大火的印度電影都有一個共通點:在娛樂中探討社會問題。
《三傻》里調(diào)侃了古板、僵硬的教育理念,《我的個神啊》中諷刺了宗教派別的隔閡和愚昧,《摔跤吧!爸爸》則批判了重男輕女的傳統(tǒng),這一個個原本非常沉重的話題,被印度人機智的用充滿喜感的劇情包裝起來,讓整個故事既有啟發(fā)意義,又輕松、幽默,很有觀賞性。
最近,又有一部具備這樣特質(zhì)的印度神作誕生了!
片名叫做《Hindi Medium》,梵鏡論壇將它譯作了《起跑線》,這個譯名可謂是相當傳神。
中國有一句很熱門的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這條“起跑線”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中國人認為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才能具備強大的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機制中獲得先機與優(yōu)勢。
換言之,中國人認為,教育可以決定人的命運。
印度雖然與中國文化迥異的國家,但也認同這個觀點。
《起跑線》講述的就是一對中產(chǎn)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讓女兒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費盡心思讓她進入名校的故事。
影片的一開始,丈夫拉吉曾質(zhì)疑是否有必要擠破腦袋讓女兒上名校,妻子米圖非常激動的表示,“我們不能讓皮雅接受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因為她覺得正是因為沒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們才只能待在中產(chǎn)階級,接著她又表示,好的學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語教育,而英語在印度“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p>
這段對話,剖析了印度社會重視教育的根本原因:好的教育能讓孩子取得優(yōu)勢,爬上更高的階級。這和中國人理念中的“起跑線”,可以說,是不謀而合,而中國人認為“教育可以決定命運”中的“命運”,其實就是印度口中的“階級”,命運越好,階級越高。
于是,拉吉和米圖義無反顧地加入到了搶奪起跑線的行列中,在期間,他們遇到了不計其數(shù)和他們一樣的父母,為了孩子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他們可謂是不辭辛勞。
拉吉第一次為女兒報名時,缺乏經(jīng)驗,結(jié)果排在了很后面,因為很多家長都提早排隊,有的甚至凌晨12點就來了,為了確保位置不被搶走,甚至就地睡覺,用礦泉水瓶子接小便,這陣仗,堪比中國春運,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然而,吃了這么多苦頭,往往還是無功而返。
好的學校要求學生必須住在學區(qū)房,孩子的父母還要接受各種考核,除了學歷、職業(yè)等硬性指標,父母的談吐思維、衣著品味等等也要納入考量,考核由筆試和面試兩關(guān)組成,非常嚴苛。
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入學條件,都和孩子本身的資質(zhì)無關(guān),第一關(guān)看父母的經(jīng)濟實力,第二關(guān)看父母的各項素養(yǎng),所謂的招生,看起來更像是在招學生的父母,確切的說,是篩選出哪些孩子的父母來自上層階級。
于是,來自中產(chǎn)階層的拉吉夫婦,花重金搬進了學區(qū)房,并開始了一系列假裝上流人士的行動,簡直是洋相百出。不擅長英語的拉吉,答題時頻頻出錯;不懂時尚的米圖則在衣著搭配上,被詬病充滿的鄉(xiāng)土氣息;兩人出席高級派對時,顯得和四周格格不入......
一番燒錢又費力的奔波后,拉吉的女兒皮雅還是被學校拒絕了,拒絕的理由就是,“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板的孩子”(拉吉是一家服裝店老板),因為“店鋪老板”不是學校想要招收的上層階級。
如果說,重視教育的理念和不惜一切為孩子求學的心情,讓中國觀眾覺得有共鳴的話,皮雅入學時,校方對父母的嚴苛考核,則讓中國觀眾覺得扎心了,因為這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成為中國教育的新氣象,孩子由于父母“不夠格”而無法進入好的學校,正逐步成了一種隱患。
中印兩國秉持的教育理念中,有一個核心的價值觀:相信教育可以塑造個人品質(zhì)。
然而,這種根據(jù)父母階層來決定孩子能否入學的做法,則妥妥的就是出生論,變相的認為,父母是什么樣的人,決定孩子也將是什么樣的人,完全否定了教育對個人品質(zhì)的塑造。
如此,我們口中的“起跑線”就不再是孩子所接受的教育,而是孩子所出生的家庭,進而,社會競爭機制也就蕩然無存,中下階層的孩子一出生就輸了。
沒有公平可言!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印度政府規(guī)定包括名校在內(nèi)的每所學校,必須有25%的入學配額,留給貧困學生。
這種粗糙的政策本身就不公平。
上流階層憑身份入學,貧困階層靠政策入學,中產(chǎn)階級就成了爺爺不疼,姥姥不愛的那群人,這對他們有何公平可言?
于是,拉吉夫婦在假裝上流人士之后,不得不搬到貧民區(qū),開始了扮窮生涯,為女兒爭取寶貴的入學配額。為了融入貧民生活,做戲做足,騙過監(jiān)督員的檢查,拉吉夫婦又鬧出了不少笑話。
影片的喜劇部分,多數(shù)發(fā)生在拉吉夫婦假裝一個他們不屬于的階層時,他們在上流階層無法融于的窘和在貧民地區(qū)無法融于的苦,為觀眾奉獻了足夠笑料的同時,更是深刻反映了階級間的巨大貧富差距,上流階層的一擲千金和貧民區(qū)連飲用水都無法得到保障的情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巨大的貧富差距,無疑是社會不穩(wěn)定的因素之一,但更可怕的是階級固化。
影片中有一段特別好笑的劇情,拉吉對貧困生活表現(xiàn)出不適應時,他的貧民鄰居熱心的告訴他:
可見,這個貧民鄰居,世世代代都沒有機會離開過他們所處的下層階級,貧窮變的像遺傳病一樣,無法擺脫。
喜劇的內(nèi)核是悲劇,這句話用在這里,實在是恰當不過。
但是貧民鄰居依舊充滿希望,因為政府的照顧政策,讓他的孩子有機會接受好的教育,從而改變命運。
可事實并非如此。
25%的配額相對于龐大貧民階層來說,根本就是杯水車薪,于是學校不得不依靠抽簽決定,大部分沒被抽到的貧民就失去了機會,除此,在這些已經(jīng)少的可憐的名額里,還被拉吉夫婦這樣的中產(chǎn)階級,非法占用,并通過賄賂相關(guān)人員,保證自己被抽取,最后,極少數(shù)幸運進入名校的貧民學生,也大多不能順利畢業(yè),因為名校教育早就被包裝成針對上流社會的奢侈品,各種名目的高額收費層出不窮,足以逼退這幫窮學生。
拉吉的貧民鄰居為了給孩子湊足學校收取的課外活動費用,只得冒著生命危險去碰瓷。這種情況,當然是比較極端,甚至說是過于戲劇化,但它確實反映出,在爭奪教育資源的路途上,窮人已經(jīng)被逼上絕路。
可見,政府的這項照顧政策,窮人根本沒有受惠,而打垮這項政策的,除了相關(guān)人員的腐敗和教育資源的緊缺,更關(guān)鍵的是學校把教育當作一門生意!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把教育當生意作,才會造成學校根據(jù)父母階層,挑選學生的局面,說白了,就是挑選那些能讓學校獲益的“顧客”。
如同片中的一所名校校長說的那樣,招收貧困學生無利可圖,而招收上流階層學生,不但可以讓她獲取大量金錢,還能籠絡(luò)社會資源、權(quán)力人脈等等隱性資產(chǎn)。
因此,下層階級出生的孩子,根本沒有公平受教育的機會,那么教育改變命運也就成了偽命題。
教育的不公平,則對社會競爭機制造成毀滅,導致社會階級固化,一個人無法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原生階級,讓社會產(chǎn)生向上的流動性,拉吉的貧民鄰居,所描述的這種遺傳式貧窮,正是階級固化的典型。
階級固化,這四個字則又一次讓中國人扎心。
2015年《人民日報》就曾發(fā)表長篇通訊,提出一個疑問:窮會成為窮的原因,富會成為富的原因嗎?文章感嘆,貧富差距正在快速加大,階層固化的趨勢越發(fā)嚴重。文章指出:干部子女成為干部的機會,是非干部子女的2.8倍多,并且這個數(shù)字還在增長。
與此同時,諸如“貧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等等名詞的涌現(xiàn),昭示著我們的國家已經(jīng)進入“拼爹時代”,教育被商品化后待價而沽的趨勢,則無疑更是雪上加霜,讓人絕望,因為它曾被認為是對抗階級固化最原始、最基本的渠道。
看完這部電影,我真的是連呼過癮,印度人居然能從教育的環(huán)節(jié),深入到階級固化的議題,并且還將這樣沉重、嚴肅的內(nèi)容,拍的妙趣橫生,又擲地有聲,印度電影人這種在娛樂中探討社會問題的能力,真令人佩服。
——————————————————————————————————————
想看更多有關(guān)印度電影的評論,歡迎訂閱公眾平臺“Indianmovie”
Copyright ? 2020-2025 shangyouth.com [天龍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