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起義》是由陳家林執(zhí)導,朱旭明編劇,盧奇,李良濤,郭少雄,程文寬,黃力加等明星主演的戰(zhàn)爭,電影。
起義發(fā)生的那天,廣西各地的農民和工人群眾紛紛響應號召,紛紛加入到起義行動中來。起義軍隊在鄧斌和李明瑞的指揮下,成功地攻占了廣西的一些重要城市和軍事據點,迅速控制了廣西的大部分地區(qū)。蔣介石派遣的軍隊雖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最終還是被起義軍隊擊潰,廣西徹底擺脫了桂系軍閥的統(tǒng)治。起義勝利后,鄧斌和李明瑞等人迅速組建了廣西農民工人革命委員會,開始進行土地改革和工人運動等一系列革命工作。他們積極組織農民和工人群眾,推動土地改革,廢除苛捐雜稅,改善農民和工人的生活條件。他們還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組織游擊隊,對抗日本侵略者。起義的成功不僅使廣西人民擺脫了軍閥統(tǒng)治,也為中國共產黨在廣西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廣西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在南方的重要根據地之一,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起義的影響也不僅局限于廣西,它鼓舞了全國各地的人民,激發(fā)了他們對軍閥統(tǒng)治的反抗意識,推動了中國革命的發(fā)展。百色起義成為了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一頁,被譽為中國共產黨南方革命的里程碑。
《百色起義》別名:BaiseUprising,于1989-07-30上映,制片國家/地區(qū)為中國大陸。時長共105分鐘,語言對白中文,最新狀態(tài)HD。該電影評分6.1分,評分人數604人。
《百色起義》是一部以1929年廣西百色起義為背景的戰(zhàn)爭電影。故事講述了廣西農工民主廳廳長俞作柏和他的表弟李明瑞在蔣介石和桂系軍閥之間的矛盾中,策動李明瑞背叛桂系,導致全線潰敗。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俞作柏請求共產黨派遣干部前來協(xié)助他,鄧小平化名鄧斌來到廣西。在鄧斌的幫助下,俞作柏和李明瑞展開了統(tǒng)戰(zhàn)、兵運和農運等工作。然而,蔣介石得知后派遣鄭介民挖角他們的部隊,并扣發(fā)糧餉。面對形勢的突變,鄧斌成功說服俞作柏和李明瑞,將部隊轉移到百色準備發(fā)動起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反映我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影片拍得不少,也取得了非??上驳某删汀H欢?,毋庸諱言,相當數量的這類影片的創(chuàng)作也開始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模式化。特別是對一些領袖人物的塑造,更是有許許多多的禁區(qū),一方面仍然存在著“神化”傾向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出現了“為平凡而平凡”的所謂“非英雄化”傾向的影響,從而使這類影片的創(chuàng)作陷入一種特殊的困境之中。而《百色起義》的出現,卻使這類題材的影片創(chuàng)作又站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有了新的突破。
《百色起義》使人浮想聯翩,感慨萬端。影片在表現那段轟轟烈烈的革命歷史中,塑造出了一批有血有肉的領袖形象,特別是鄧斌。銀幕上,歷史被融入這些領袖人物的成長經歷中。歷史不是一個虛幻的故事,也不只是一些史料的堆積,而是一些有血肉之軀和內心情感世界的人民創(chuàng)造的;而在這些人民中,領袖人物又具有核心和決定性的作用。從人性的角度上說,他們也是常人;從歷史的角度上說,他們又不同于普通人,他們的命運關聯著歷史的命運?!栋偕鹆x》就把這些領袖放在事件的中心,寫他們的喜怒哀樂,寫他們的危機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寫他們在血與火中的考驗。在這里,人物不再是圖解歷史的工具,而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人。因此,歷史地、真實地、藝術地再現領袖人物的性格特征是《百色起義》突出的成就。惟其如此,影片在現在的視角上回顧歷史的同時,又幫助觀眾找到了這些人物在歷史中不平常的位置;既在人性的角度上體驗、理解他們,又在歷史的視角上表現他們那種雄圖大略的胸襟。
“政治性很強的題材更需要注重藝術性,只有狠抓藝術,狠抓質量,才能體現出它的政治價值。”(陳家林:《<百色起義>導演闡述》)具體體現在影片中,《百色起義》最大的特點就是用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的心理,深化主題。
影片一開始就以紀實的手法,十分簡潔地表現了1929年蔣桂戰(zhàn)爭之后,廣西省那種錯綜復雜的政治局面。當時的廣西,被各種勢力所掣肘:有蔣介石的心腹,有桂系李宗仁、黃紹竑的殘余勢力,有汪精衛(wèi)的改組派和既想擺脫蔣介石鉗制、又擔心新桂系卷土重來的俞作柏、李明瑞地方政府。在這復雜的形勢下,廣西省主席俞作柏想穩(wěn)固自己在廣西的地位,不得不請中國共產黨幫忙。但俞作柏請共產黨的目的又不在于真心合作,他只是利用共產黨,是“請人來蓋房”而非“請人來拆廟”。復雜的形勢必然形成他極為矛盾和唯利是圖的心理。影片前半部主要通過俞作柏與鄧斌之間的心理較量來展開故事。在俞作柏那種畏縮惶恐心理的強烈對比下,樂觀、自信、幽默的鄧斌一下子就從銀幕上立起來了。他西裝革履,登堂入室,在俞作柏的豪華公寓里侃侃而談,瀟灑自如。特別是在李明瑞家宴后,俞作柏邀鄧斌到家中請教對廣西的見解的一場戲中,鏡頭從昏暗的客廳外面漸漸下降,又慢慢移動,穿過花廳、長廊,尋找著正在侃侃而談的鄧斌。鏡頭往前推進,一直推到明亮的客廳,我們看到鄧斌拖得長長的身影從透光的門廳中映出,隨著鏡頭的推移,他的談話聲漸漸響起來,一直到正面展示出鄧斌在客廳中的光輝形象。由于前面有鄧、俞兩人心理比較的鋪墊,所以在這段延長了觀眾心理時間的戲中,通過鄧斌由遠而近的聲音處理和鏡頭的推近,把鄧斌那種宏偉沉穩(wěn)的膽略和魄力充分表現了出來,具有十分電影化的效果。另外,影片也從蔣介石與鄧斌對俞作柏、李明瑞的態(tài)度上,進行了另一種對比,可惜的是這一種對比較諸前一種來說,似嫌遜色。
然而,《百色起義》最引人矚目的突破,是對鄧小平形象的匠心獨具的性格刻畫和內心情感的揭示。
周恩來送鄧小平的一場戲拍得耐人尋味。周恩來到上海的一間小閣樓找鄧小平時,鏡頭展現了昏暗、狹小的閣樓,表現出當時革命條件的艱難。周恩來親切地喊了聲“小平”,鄧小平由閣樓天窗探出頭答應。這時,用了以鄧小平的視角看周恩來的俯拍鏡頭,完全把領袖人物普通人化了。在以往的影片中,革命領袖是很少用俯鏡頭處理的。周恩來關切地扶住梯子讓鄧小平從閣樓上下來,又把鄧穎超大姐為鄧小平改的西服交給他,接著,在唱機播放的《卡門》音樂背景下,兩位偉大而平凡的領袖人物飲酒話別。這段戲非常生活化。特別是法國的西服和《卡門》的運用,不僅使他們的革命感情更加自然和諧,從中暗示了他們以前曾在法國一起勤工儉學的歷史,而且還揭示了他們樂觀、幽默的性格。
鄧斌只身到俞作柏家做客時的一場戲,也拍得相當精彩。鄧斌語意雙關,以牌喻當時的戰(zhàn)局,點撥俞作柏,這反映了鄧斌的機智善辯。而在俞作柏后來不聽勸告準備與張發(fā)奎等聯合反蔣時,鄧斌穿著汗衫褲衩,搖著蒲扇,躺在雷經天柴房的草堆上發(fā)愁。他會對中央不辨是非的來信罵出“滾他媽的蛋”,又會熱情地擁抱歸來的中央聯絡員龔飲冰,高喊“烏拉”……導演除了用這些非常生活化的細節(jié)來塑造人物外,還有意把鄧斌的形象置身于如火如荼的工農群眾大革命的斗爭場面中加以描繪。影片的后半部,鄧斌的每次出現都與群眾在一起:與群眾一起在碼頭搬軍火,一起參加各路人馬會師的聯歡會,一起聽《卡門》那雄壯、奔放的樂曲,一起商議起義大事。影片在這些充滿活力的場面中,有力地卻又是質樸地展示了鄧斌的風采。相比起來,影片對李明瑞形象的刻畫,就顯得平淡乏力了些。
《百色起義》以其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魅力,贏得了觀眾。它在新中國電影發(fā)展歷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這篇影評有劇透Copyright ? 2020-2025 shangyouth.com [天龍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