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裸童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通過一個10歲男孩的離家出走經(jīng)歷,展現(xiàn)了家庭對一個人的重要性。這部電影揭示了家庭的冷漠對孩子的影響,以及缺乏關(guān)愛對他們的傷害。同時,它也展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性,揭示了人們在面對困境時的不同選擇和反應(yīng)。這部電影以其真實而感人的故事情節(jié),打動了觀眾的心靈,引發(fā)了對親情、友情和成長的深思。觀眾們在觀影后會對家庭關(guān)愛有更深入的思考,這也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
今天看了《赤裸童年》。莫里斯·皮亞拉真是個品味獨特的導演,這部片子本來講述的是一個痛苦的主題,但是并沒有讓我感到悲傷,或者他的創(chuàng)作出發(fā)點根本就超越了悲傷。
一個被親生父母遺棄的孤兒,先后被不同的人家所收留,他渴望被人所愛,也渴望家的溫暖,但是就控制不住做些挑戰(zhàn)那些大人耐心的事情:打架、偷東西、在床上撒尿、把湯倒在別人身上、把家里的貓從高處摔下。那些養(yǎng)父養(yǎng)母始終迷惑不解,面對這樣一個孩子,要多少耐心才算足夠。而他似乎也想知道,在這些大人放棄他之前他能把他們推出多遠。
這個男孩子會讓我們想到皮亞拉的另外一部電影《關(guān)于我們的愛情》中的那個如株任性植物般的女兒,他們的都是皮亞拉創(chuàng)造出來的同一類型的人物:毫無緣由地就跟這個世界不一樣,而且自顧自地跟這個世界相處。
當然,在《赤裸童年》中,這個孩子算是有著背景性理由的:被父母遺棄,而且他的父母從來都沒有聯(lián)系過他。但是,導演從沒打算交代他的心路發(fā)展過程,因此故事開始于他被新的養(yǎng)母帶到商店試衣服。她希冀新的衣服會給他帶來新的生活,并且喚起他的感恩之情。
但如果只是一個被動地接受愛,然后感恩,被溫情所俘虜,并且順理成章地接受改變走上正常人生道路的男孩子,那就不是皮亞拉片中的人物了。盡管他的名字很普通——弗朗索瓦,一個很常見的法國男孩的名字。
在具體的人物和情節(jié)設(shè)置中,我們可以看到到皮亞特對于生活的獨特而強悍的感受力,這是個非常會抓戲的導演。
首先,皮亞拉挑選了一對中年人的家庭,他們自己有個跟弗朗索瓦差不多大的女兒。這樣的家庭和男孩子毫無疑問是一對容易產(chǎn)生矛盾的組合。中年女人的挑剔和躁動都是可能促使弗朗索瓦更加叛逆不羈的因子,而小家碧玉的女生也很容易對弗朗索瓦的所作所為感到不適。而弗朗索瓦也的確充分地發(fā)揮了他的“破壞性”,高潮處就是他把那只摔死的貓從貓房扔了出去。因此,盡管養(yǎng)父曾跟這個從天而降的養(yǎng)子之間有過些許溫情,盡管小女孩后來已經(jīng)很習慣弗朗索瓦的存在,盡管當養(yǎng)母看在弗朗索瓦臨走前送給她一條漂亮的絲巾親吻了他(那條絲巾是用養(yǎng)父偷偷塞給他的錢買的),但是他們還是決定把這個他們搞不明白的孩子送走。弗朗索瓦走的那場戲延宕的非常到位:一家人把弗朗索瓦送上車后,回到家中,養(yǎng)母接著按部就班地收拾家務(wù),順便把弗朗索瓦剛剛用過的碗筷拿到水池里清洗。。。
第二家是三個老年人為中心的組合:一對老夫婦和他們的更老的母親。這對老夫婦收養(yǎng)了幾個被父母遺棄的孤兒,他們喜歡自己的身邊圍繞著孩子,來排解孤獨,彌補親生的孩子不在身邊的缺憾。跟前一個家庭組合相比,這個組合似乎看起來更讓人心安。不過,當我們看到這個家里還有個同時被收留的孩子時,便會不自覺地把那個孩子當作一個潛隱的不安定的因子,會猜想這個孩子與弗朗索瓦的關(guān)系可能會成為這場戲發(fā)展的主線。可后來的情節(jié)證明,導演只是把兩個大男孩的交往當成劇情的一小部分,因為弗朗索瓦真?zhèn)€不屬于任何人的孩子。
與老奶奶相處的時候似乎是弗朗索瓦狀態(tài)最柔軟的時候,弗朗索瓦剛來的時候,老人就對他說,你是這個家里最好看的。他跟老人聊天,給老人讀報,從來不拿老人的錢,我猜想他喜歡老人家從心所欲的狀態(tài),這讓他放松。老人去世了,他一直看著她也不害怕,也不知道怎么表現(xiàn)自己的難過,只是大病了一場。都說關(guān)于老人和孩子的題材是很討巧的,因為是世界性的,所以很多導演喜歡拍,但是回過頭來看這部60年代拍攝的電影,仍然有很多場景讓人有一種陌生化的感動。跟前一對中年夫婦相比,這對年紀上幾乎可以作為爺爺奶奶的養(yǎng)父養(yǎng)母似乎更加寬容,他們對待弗朗索瓦的方式是典型老人式的:總的來說是有點糊涂,同時也帶著沒有任何功利色彩的溫情,是那種很透徹很純粹的愛。皮亞特非常善于用表面稀疏平常的紀實手段來表達最深刻的人類感情。比如一把年紀的養(yǎng)父給弗朗索瓦講述自己的光榮歷史時,這小家伙突然上去親了老頭一口;而這個老頭也曾為了把弗朗索瓦故意踢到下水道里面的涼鞋撈出來閃了腰;養(yǎng)母有時會撒嬌地坐在養(yǎng)父腿上,晃蕩著腿給弗朗索瓦炫耀他們的愛情;她早上給弗朗索瓦擦臉時用毛巾使勁兒擦,帶著老人無所謂的態(tài)度,像在揉搓一只小動物;當這個桀驁的孩子讓他們無可奈何時,他們教訓他的方式是把毛巾纏到一塊然后抽打他。。。
按理說,這種比較特別的相處方式,可能會讓弗朗索瓦有所改變。
但是我們還是看到:他一個人躺在床上失眠;他在街上跑來跑去;他仍舊把打架當做跟群體交往的重要辦法;他在電影院偷雪糕吃,可能天底下的那種“壞小孩”都喜歡看電影,弗朗索瓦也不例外,他在看電影時導演給他的大特寫可真好看。他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感情,他是個行動派,比如送東西,比如突然親一下,比如干脆生病。似乎他也非常喜歡跟行動派的男人蹭在一起,他們都是愿意自己動手做東西的人,只是摸摸那些工具就讓他高興。
看這部電影時,我偶爾會想到街上的那些流浪貓和流浪狗,它們的主人大多是沒有準備好做主人的人們,要么因為跟主人的節(jié)奏不合拍而被放逐掉。在某種意義上,它們的境遇跟弗朗索瓦有些類似。后來看到,皮亞拉果然也安排了一個來看望老夫婦的抱狗女人,帶給觀眾一種情感上的聯(lián)想和沖擊。
在影片的結(jié)尾,弗朗索瓦因為砸壞了人家的汽車,被收留所收留,給老兩口的信里寫道:親愛的父母,我正在給你們寫信,我現(xiàn)在在值班房,我開始給自己制作床頭燈,你知道,我非常想念家里和你們,我保證在圣誕節(jié)之前,還有接下來的日子,一切都會很好,這樣我才能在假期的時候回家。。。
這部片子拍攝完成于1968年,是莫里斯·皮亞拉的一鳴驚人的處女作,跟那些新浪潮導演的作品不一樣,皮亞拉似乎沒有那么明確的顛覆電影美學的意圖,但是這些作品卻在時間的考驗中逐漸地顯示出某種獨特性,就跟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一樣:誰也無法規(guī)誡他。盡管他有那么多不一樣,但他并不悲傷。。。
這篇影評有劇透